扶贫先锋
本报记者 刘 昊 通讯员 蔡 丽
“去年种的芋头不是很多,今年在科技特派员的指导下,我们扩种到了2000亩,在芋头生长过程中,特派员全程服务,产出的芋头个大价高,一亩地的收入将近9000元,这些芋头除了销售到粤港澳,我们还要卖到东南亚。”11月6日,在广西贺州市八步区莲塘镇的顺来农业香芋基地里,芋头基地的负责人彭上坚说。
贺州市八步区有“百年菜乡”之称,被誉为“粤港澳菜园子”,每年销往粤港澳的蔬菜达5万吨以上,很多蔬菜端上了粤港澳市民的餐桌。
八步区教育和科学技术局局长谢淑青表示,近年来,一大批科技特派员活跃在八步区的田间地头,助力做大做强粤港澳“菜园子”,为贫困群众托起致富梦。
带领农民科学种植,把好质量关
2017年,广西贺州市八步区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陈秋香被广西科技厅选派到广西贺州市八步区铺门镇八俊村、兴华村这两个贫困村担任科技特派员。
“桂优25号毛节瓜这个品种在这里试种非常成功,群众反映口感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把这个蔬菜新品种推广给当地群众种植,卖到粤港澳去。”陈秋香一边擦拭着额头上的汗珠,一边对着身边的村干部说道。
在担任铺门镇贫困村的科技特派员期间,她已经向当地的种植户筛选推广了诸如粤宝2号毛节瓜、贺研1、2、3号丝瓜、美丰1号蒲瓜、大坪埔芥菜、美国甜豌豆豆杯等粤港澳市场畅销的蔬菜新品种11个。
“我们铺门镇的水土和气候适宜种植蔬菜,但是前几年,因为找不到好的品种,我们的蔬菜种植只是小打小闹。特派员来了后,给我们从市场上筛选出了很多适合种植的新品种,带领我们科学种植,我们的菜居然卖到了粤港澳。”八俊村村干部吴大哥高兴地说。
作为贫困村的科技特派员,在服务农业生产中,陈秋香结合贺州市八步区粤港澳大湾区区位优势和特色蔬菜产业发展优势,在关键生产环节开展技术指导、培训与服务。
仅2019年,陈秋香进村入户到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就有78次,分别在八俊村、兴华村打造了300亩和150亩蔬菜产业科技扶贫示范基地,配套集约化育苗、深沟高畦栽培、水肥一体化等先进适用技术10项。辐射带动铺门镇65户蔬菜种植大户发展蔬菜生产,引导56名贫困群众参与蔬菜种植或到基地务工取酬,年人均增收1.4万元以上。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把好人才关
人才是科技支撑乡村发展的重中之重。
为了解决蔬菜发展的人才问题,作为八步区大宁镇公保村科技特派员的关艳玉把目光投向了“引凤”。
侯慧敏就是她相中的其中一位新型职业农民。侯慧敏,贺州市洋皓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法人,铺门镇南华村农民。2005年起一直在东莞从事蔬菜种植和经销,积累了丰富的蔬菜种植经验、技术和产销门路。
关艳玉了解到这号人物后,多方动员他回乡发展蔬菜产业。
“当时也是在特派员的动员下,我才回乡创业,也是把自己在外学到的经验运用到粤港澳蔬菜产业上,也圆了自己为家乡人民做事的一个心愿。”侯慧敏腼腆地说。
于是,侯慧敏在关艳玉的带领下,在铺门镇兴华村建立了粤港澳蔬菜基地,配置了冷库、运输车辆等设施设备,同时承接铺门镇及周边等20多个蔬菜基地的生产指导、产品销售等服务,为当地粤港澳蔬菜基地的产品销售打开了销路。
关艳玉全力打造农村科技力量,全面培训新农民,集中培训带头人,重点培训企业家。有了侯慧敏的成功后,关艳玉又想办法吸引了一批优秀人才返乡创业。
“他们既是新型职业农民,也是村里的农业企业家。这就是公保村基地建设的成功点之一。”关艳玉自豪地说。
整合资源抱团发展,把好组织关
“得益于我们充分发挥了蔬菜合作社的作用,我们村种植蔬菜的贫困户才能卖出好的菜价,看到他们靠着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真是高兴。”说这话的是贺州市八步区仁义镇保福村的科技特派员康德贤。
为了促进粤港澳蔬菜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康德贤整合了当地蔬菜生产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和零散种植户抱团发展,发挥“1+1>2”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对当地村干部、蔬菜生产企业管理者、蔬菜种植大户、田间劳务用工等多方位人员进行指导,全面促进当地蔬菜产业升级。
在培育和壮大合作社的过程中,康德贤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主动参与产业发展,进行供粤港澳蔬菜品种的种植、技术指导、咨询,扶持合作社“强劲壮骨”。经过多年努力,仅是铺门镇的农民合作社就多达8家。
在对贫困户的帮扶上,康德贤鼓励54户贫困户参与到供港蔬菜种植和务工取酬,月人均工资1200元以上,年户均增收12000元以上。在他的努力下,帮扶的贫困村中就有12户贫困户参与了规模种植,年收入3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