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05日 星期四
沂蒙老区塑造乡村振兴新样板
打赢脱贫攻坚的“孟良崮战役”
本报记者 王延斌
在兰陵国家农业公园,高技术、现代化的新场景屡见不鲜。图为长在树上的茄子。利用科技手段可以使一颗“树”长出几十个茄子。王延斌摄

    从一个破破烂烂的小山村到远近闻名的田园综合体,直至被世界旅游联盟点名推介,压油沟村火了;通过“新六产”的打造,一产的一份收入,变成六份收入,椿树沟演绎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故事;不仅将藕塘做成盆景,更将其做成了脱贫产业,小东山成就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11月2日,科技日报记者走进沂蒙大地,在兰陵、费县、蒙阴、沂南等地,采访调研山东省临沂市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方面的经验举措。

    “小康路上,我们不让一个人掉队”

    虽然时间已临近立冬,但临沂市孟良崮山下,藕塘的痕迹还在。

    “藕塘不光好看,也是村里的扶贫项目,每年都能给村里的贫困户分红。”沂南县代庄村村干部袁中菊介绍的藕塘并不普通——眼前的基地种植了南斯拉夫雪莲藕。

    作为世界上最高产的雪莲藕,从南斯拉夫引进,淀粉和糖分含量高,且皮薄脆甜,生食如水果,适应能力强,抗病能力强。

    种植南斯拉夫雪莲藕,沂南县的榜样很多。距离沂南县300公里之外的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种植规模最大且技术已相当成熟。这也让代庄村具备了后发优势。

    投资126万元,流转土地77亩,开发成南斯拉夫雪莲藕种植基地。仅此一项,代庄村便可年增30多万元收入。

    科技日报记者在代庄村采访时发现特色产业已经让当地村民走进了小康生活。

    村里蔬菜基地的18号大棚里,黄瓜藤已经爬到一人多高,村民季怀忠正忙着给黄瓜掐秧。大棚旁的生产房里,早就装上了空调、电视,干完了活就可以到这里休息。“我以前在外打工,后来家人生病就回来了。村里建扶贫大棚,我就买了一个,去年又多承包了一个,现在每年毛收入10万元以上。”原本是贫困户的季怀忠靠着自己的双手,同大家一起奔在小康路上。

    32岁的刘赛赛依托孟良崮的旅游资源,搞起了旅游特色食品生意。“我注册了品牌,出售山楂条、猫耳朵、粟米条等休闲食品,销量都还不错。每年纯收入10万元左右吧。”眼下,刘赛赛的生意越来越红火,“下一步我想开烘焙店,增加食品种类,扩大销售渠道。”

    微笑出现在村民脸上,村子也在一天天改变。道路修到了每户村民门口,路灯让村里的夜晚亮起来,新建的幼儿园带给孩子欢笑,养老服务中心让老人安心……“小康路上,我们不让一个人掉队。”这是代庄村人内心的真实想法,他们做到了。

    从曾经的省定贫困村,发展成为今天孙祖镇的样板村,代庄村演绎出了小康生活的安适和幸福。

    从一个破烂村庄变成田园综合体

    最近,压油沟村被世界旅游组织“点了名”。因为它被点名表扬,在当地成了典范。

    “压油沟田园综合体从2017年开始动工开发,当地村民得到了实惠。”兰陵县压油沟社区主任朱德海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说,无论是年轻的,还是年老的,都通过安置就业,在这里获得了收入,甚至翻了几番。

    曾经的压油沟村,被列为山东省400个贫穷村之一。在国家扶贫政策推动下,这里将青山绿水变成了金山银山发展成远近闻名的压油沟田园综合体。乡亲们自豪的是,世界旅游联盟向社会推出100个旅游减贫案例,压油沟村就榜上有名。

    “3年前,我们小东山村还是一个破破烂烂的小村庄。2017年和(压油沟村)综合体对接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东山村党支部书记井永东说。

    全村共60户的小东山村,主要种植花生、地瓜、板栗、核桃等农作物。压油沟田园综合体的建成为小东山送来了东风,全村355亩规划土地全部流转入股到田园综合体之后,乡亲们享受到每年每亩800元的分红,2018年村集体收入就达到了12.81万元。

    勤学能干是对沂蒙老区百姓性格的精准概括。与其坐在家里拿分红,他们觉得必须再干点啥。

    时间已近立冬,但小东山村民家里却是绿意盎然。眼前,“满眼绿植映眼帘”的打造者,是众多盆景手艺人。这两年,这里的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建成了苗木种植基地,统一种植、统一管理,让小东山又有了“盆景村”的名片。

    很多人还对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聚焦的蒙阴县椿树沟煎饼印象深刻。趁热打铁,这里大力发展农业“新六产”,使一产的一份收入,变成六份收入。

    他们将杂粮、板栗、鸡、羊等经过加工变成美食煎饼、精包装糖板栗、餐桌美食等,提高了附加值。同时,通过电商销售、果园采摘等多种形式增加群众收入,间接带动了产业链条的增值提升。

    将美丽资源转换成美丽经济

    彩山前村有两多,一是桂花多,二是石头多。

    自从乾隆年间种下第一棵桂花树之后,三百年来,这里栽种桂花树的传统早已深入骨髓;同时,这里的岩石层次分明、形状各异,村民宅院也大多是用石头垒砌成的,可以说,整个村子建在了石窝里。

    “全年,整个村子都沉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将“美丽资源”转换成“美丽经济”,实现产业兴旺,村子繁荣,农民增收。这一点,费县彩山前村有心得。

    “三年前的村子都是土路,一到下雨天车进不来也出不去,全是泥水,改造提升后村容村貌改变了不少。”彩山前村支部委员王西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他们主要做了三个工作: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挖掘资源发展乡村旅游。

    现在,在村内行走,可以看到石碾、石凳、凉亭遍布其内,石步道依彩山而建,沿途风景美不胜收,完全想象不到之前“泥泞破败”的景象。

    村居环境提升,农业生产也不能落下。这里依托第一书记的派出单位优势,多方跑资金、拉政策,争取各类资金,实施农田灌溉项目,解决村内300亩土地用水问题,还结合百姓需求建设蔬菜大棚、特色养殖基地等。

    环境好了,农业稳了,彩山前村就将目光放到了挖掘资源亮优势上,走上了精品民宿+乡村旅游的致富路。

    “未建民宿之前,村集体收入为零,民宿投入使用后,村集体每年收入八九万元,还带动了当地人就业,增加了他们的经济收入,老百姓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这是王西表的自豪。

    这个村通过成立彩山民宿专业合作社将社员宅基地进行租赁改造提升,委托合作企业运营管理。记者了解到,这些民宿的日常入住率达55%,国庆节假日期间入住率达100%,实现抱团发展,利益共享。

    历史上,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中全歼国民党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编第74师,一举扭转了华东战局。如今,这里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的“孟良崮战役”,已经取得了胜利。

    流淌于血液中的红色基因,沂蒙精神的强力指引,老区上下久久为功,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