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02日 星期一
江苏沛县211家企业与高校院所建联盟
小辣椒引来院士“落户”乡村
本报记者 马爱平
视觉中国供图

    “过去一亩地的辣椒制种,单授粉的人工成本就要1万元,院士工作站成立不到一年就研发了不育系杂交新品种,每亩成本降到了6000元,育种成效也更加稳定了。大规模推广后,效益十分可观。”10月30日,江苏省徐州市沛县的恒润高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润高新)负责人卢海林说。

    小辣椒种出一方富民产业,小辣椒引来院士“落户”乡村,小辣椒种出一个高新技术企业……这不是传奇,这是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在沛县结出的硕果。

    院士工作站进驻辣椒制种企业

    恒润高新是沛县的一家辣椒制种企业。卢海林口中的院士工作站,是2018年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学校在恒润高新建立的沛县首个“江苏省企业院士工作站”。工作站建立后,邹学校结合当地种植特点进行了品种的评估、改良与创新,研发了两个辣椒新品种,并申请了4项专利。

    不仅如此,院士团队还投入80余万元自主立项《高产稳产辣椒新品种培育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研究课题,推广了统一辣椒父母本越冬育苗、统一分苗安排品种、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种子脱粒晾晒和统一回收销售的五个统一的先进生产模式。目前该项成果已经在沛县辣椒制种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有了科技创新的注入,传统的辣椒制种产业焕发了全新活力。恒润高新先后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和江苏省星创天地,沛县被认定为第二批国家区域性蔬菜(辣椒)良种繁育基地。今年,沛县人民政府、中国园艺学会辣椒分会和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共同举办了2020沛县辣椒产业发展产学研对接活动,并举行了“中国园艺学会辣椒分会科研合作基地”揭牌仪式。

    高校科研成果与农业产业精准对接

    沛县科技局局长王苏说,院士工作站的建立,推动了辣椒育种向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进一步拉长产业链、补强创新链、提升价值链,推动辣椒育种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迈进,实现了高校的科研成果与农业产业的精准对接,让科研机构走出象牙塔,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到了田间地头,落地生根,变成实实在在的效益。

    目前,沛县及周边制种辣椒种植面积2.2万亩,平均亩产值2.5万元,总销售额5亿元,年利润可达到3亿元,辣椒种子销售量占全国总销量的45%,直接带动2万农民致富。

    “近年来,沛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逐步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现了高校院所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激发了企业的创业能力、创新活力和创造潜力,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装上了强力引擎。”王苏说。

    截至目前,沛县已与中国矿业大学、江南大学、江苏大学、江苏省农科院等15家单位签订了校地合作协议;举办了“智汇沛县—中科院专家沛县行活动”“智汇沛县—光伏光电产业发展论坛”等系列产学研活动;与高校院所合作共建了“江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沛县分中心”“沛县苏农科院畜禽加工技术研究中心”“沛县南信大技术转移中心”等10家产学研创新载体,全县211家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了校企联盟。

    加大创新投入提升品牌价值

    徐州恒辉编织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辉编织)原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民营小作坊,经过34年的发展壮大,如今已成为国内专业生产、研发编织机械的领军企业,拥有各种机械加工设备1000余台,年产各类编织机械8万余台,产品出口60多个国家和地区。

    “没有科技创新就没有未来,把资金不断投入到研发上、投入到引进人才、成果转化上,短期看净利润会相应摊薄,但长远看,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加大创新投入,加快提升核心竞争力,以此持续提升品牌价值。”这是恒辉编织总经理韩百峰的肺腑之言。

    恒辉编织先后与东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国内多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成立了江苏省特种编织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功研发了全国首台套176锭环形编织机、320锭三维立体编织机、变轨式双层编织机等一大批多用途高速数控编织机。目前,该公司拥有国家授权技术专利60项,其中发明专利30项。

    “得益于和高校的合作、学习,我们不但得到了新技术成果的支持,也培养了自己的研发队伍。只有科技创新才能让企业适应全新的竞争环境,立于不败之地,并获得持续发展。”韩百峰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