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为领(右)指导芦笋种植户 本报记者 吴长锋摄 |
在北京的新发地农贸批发市场,每天都有来自安徽萧县10吨左右的芦笋新鲜上市。刚从地里起运来的芦笋品质高、包装考究,很快就被早已等候多时的老客户一抢而空。同样的一幕,也在上海、合肥、郑州甚至澳洲等地的农贸市场上演。
能在黄河故道的沙土地上高效种植“蔬菜之王”,萧县十里八乡的种植户们在享受芦笋带来的可观收益的同时,心里最感激的,就是他们心目中的“科技财神”——2019年被评为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个人的萧县科技特派员徐为领,当地都亲切地称他为“徐老师”。
打造反季节绿芦笋生产基地
芦笋是高效的经济作物之一,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蔬菜之王”的美称,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具有抗疲劳、增强体力的营养功效,食用、药用价值较高,市场潜力巨大。
可是,芦笋怎么种?种什么品种?在上海闯荡多年赵中夫一个偶然机会决定回家乡发展芦笋产业,虽然早年曾从事过农业开发,却对种植芦笋一筹莫展。这时,县科技局委派的种植业科技特派员小组长徐为领来到了他身边,两人一拍即合,一起谋划起绿芦笋在当地种植的“大事情”来。
“萧县地处黄河故道,多为沙质土壤,又是南北气候过渡带,应该能够种植出高品质的芦笋。”在徐为领的鼓励和帮助下,2016年8月,赵中夫在家乡创办起了安徽永富农业开发公司。
对于在基层农技推广战线上已默默工作了36年的徐为领来说,引领创办好永富公司,已然成为自己必须干好的“分内事”。他利用自己的经验和影响,四处找项目、引资金,使该公司在短期内建设设施芦笋标准化生产基地200余亩,建成日光温室生产大棚100多栋,连栋日光温室大棚100亩。利用现代农业设施、集成栽培新技术栽培的绿芦笋,当年栽种当年就获得了5000元每亩的收益。
通过徐为领的内引外联,如今永富公司已成为集现代农业研发、农业综合开发、生产、加工、销售、仓储、运输,新品种选育,新品种集成新技术试验、示范、培训、推广于一体的高科技现代化农业企业,同时也是远近知名的反季节绿色绿芦笋生产基地。
脱贫致富的“绿色希望”
“芦笋投资少,收益期长,一次种植可采收15年,近年来芦笋销售价格稳中有升,反季节大棚芦笋,第一年亩均效益0.8万元至1万元,第二年1至2万元,第三年盛产期亩均效益2万元以上,可形成5000万元左右总产值。”在徐为领看来,一颗颗翠绿的芦笋,不啻为能够引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绿色希望”。
为了指导当地农户种好芦笋,徐为领四处奔波多方内引外联,依托安徽永富农业开发公司的种植实践,梳理出一套适合当地芦笋高效种植的技术体系。在他的努力下,先后引来省级专家1名,市级专家4名。中国芦笋研究中心、北京农林科学院芦笋研究所、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合肥综合试验站、安徽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园艺所、作物所等农业科研单位,都在萧县挂牌设立了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安徽永富农业开发公司也成为了省市县三级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践、实训基地。
在徐为领的指导和带领下,通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已在全线乡镇建立起从事设施栽培芦笋合作社16家,家庭农场28家,种植大户50余个,芦笋种植面积已超过2200亩,带动贫困户就业200余户,人均年增收5000至1万元,芦笋产业创直接经济效益3000万元以上,已成为当地特色农业的新亮点。
农技推广不搞形式
作为县里种植业科技特派员小组长,徐为领带领着96名县农业技术指导员、40名县级科技特派员。别人看,科技特派员的工作繁杂、繁重,每天早出晚归,经常牺牲节假日休息时间工作,工作到深夜一两点是家常便饭。
徐为领常对组里的科技特派员讲,农技推广不是搞形式,走过场,图热闹,而是通过做好这项工作,使科技特派员施展真本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唱主角、唱大戏。要达到让农民群众“学有师傅在身边,干有榜样在眼前”。
几年来,他负责培训新型职业农民900余人,指导职业农民创办农业新型经营主体128个;举办农业技术各类技术培训班68场次,培训技术骨干600人次;指导创办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扶贫工厂18个,指导建立特色产业扶贫基地10个,带动贫困户280余户全部脱贫摘帽……
“农民盼望致富,科技推广干不好,我心里过不去!”。在徐为领看来,用科技助推美丽乡村建设,不下一番绣花的功夫是不可行的。在当地种植芦笋取得可观效益的基础上,徐为领又研究引进一个生产周期短、高效、当年投资当年收益的芦笋套种羊肚菌产业,生育期50天,亩效益在1.5万元以上。通过今年的引种示范,已获成功,有望明年在全县范围内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