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5日凌晨,体细胞克隆猴的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细胞》上。两只克隆猴的诞生,意味着人类首次掌握了体细胞克隆猴技术。
细胞“去核”是克隆猴技术的几个主要难点之一。当时还是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博士后的刘真,从博士二年级开始就不断训练这一操作。
透过显微镜,偏振光一闪一闪,晃得人眼睛疼。为了尽量减少细胞损伤,增加胚胎存活率,整个操作时间必须越短越好。“刚开始是在小鼠卵母细胞上练习,差不多连续三四个月每天练习8—10个小时。小鼠的基础熟练了,从鼠到猴基础操作并不需要很大的跳跃,只是猴卵母细胞去核更难,需要一个重新适应和熟练的过程。”刘真说。
“其实并不是大家理解的,你每天坐在那苦练就行,更重要的是要在这过程中不断调试和寻找更好的技术方法和流程。”刘真说。经过多年千锤百炼,刘真可以在52秒内完成6个猕猴卵母细胞的“去核”。
在采访中,有些细节令记者动容。2010年国庆的一个雨夜,在远离城市的苏州太湖西山岛,为了把一个重要的试剂尽快带到实验室的低温冰箱中保存,在从基地返回宿舍的路上,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孙强不小心摔断了锁骨。但当时正是实验的关键节点,一些关键的环节还离不开他,他悬着左臂忍痛坚持了一周,把实验做完才去医治。而此时摔断的锁骨已错位互连,不得不重新切断后再接上。即便如此,孙强也没休息几天,不等拆线就回归了一线。
这些年里,类似的艰苦经历数不胜数,孙强等人想要放弃的念头也出现过多次。但最终凭借着惊人的毅力和九死不悔的信念,他们终于摘得了克隆猴技术的“王冠”。
(刘禹 记者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