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越多的个体能够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而更高的社会阶层保证了个体能获得更丰富的生存资源,这两个因素都可能带来寿命的提高。然而,一项新研究将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这些结论。在与人类基因相似度高达94%的狒狒种群中,这些社会因素对于它们寿命的影响与人类截然不同。在这种非人灵长类的社群中,雄性地位越高,其寿命反而越短;而与异性的友谊越亲密,它们的寿命就越长。
从1963年开始,美国灵长类动物学家珍妮·阿尔特曼与丈夫来到肯尼亚的安博塞利盆地,创办了直到今天还在持续进行的安博塞利狒狒研究计划,获得了关于狒狒行为的庞大数据库。
沿用珍妮的研究方法,如今的安博塞利项目负责人苏珊·阿尔伯茨带领团队分析了数据库中的542只成年狒狒自1984年1月到2018年12月以来的每天生活轨迹。他们将两个具体的行为指标,即理毛频率及对抗行为“换算”成社会关系。比如研究团队记录下每只狒狒与同伴之间的配对理毛行为,并由此计算出每只狒狒的社会联系水平。
通过分析安博塞利狒狒的寿命和社会联系与社会地位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得到了出乎意料的结果。在过去,科学家们一度认为,雄性狒狒结交异性“好友”是一种对未来生育机会的投资。而本研究却显示,对于雄性狒狒而言,单纯的异性友情不仅真实存在,而且还能为雄性带来好处:与雌性关系较为亲密的雄狒狒死亡率较低。异性社会联系评分高一个标准差,雄性狒狒的死亡率会降低28%。这是首个在人类以外的生物中发现了雄性自然寿限与其社会联系之间存在相关性的研究。
社会地位对于狒狒的影响与人类截然相反:对雄性狒狒来说,社会地位提高可能意味着死亡率的上升。对于雌性狒狒而言,社会地位并不能显著影响自然寿限,这与普遍研究结论不同。但研究者们认为,雌性的社会地位可能间接影响了它们的存活状况——由于社会等级越高的雌性朋友越多,而社会联系又会对死亡率产生了影响,社会地位在雌性自然寿限中可能扮演了调节的角色。
研究人员认为,通过对比研究,探讨非人灵长类动物的自然寿命与人类的异同,有助于更好理解人类寿命的发展进程。或许未来有一天,人类寿命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也会在安博塞利计划的支持下,得到更清晰的解答。(来源:《环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