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29日 星期二
用科技修复近千文物,只为还原真实曹操
本报记者 唐 婷

    9月22日,腾讯手游《鸿图之下》与许昌曹魏古城开启三国新文创合作,以现代化数字技术,挖掘三国文化的文旅发展潜力,再次掀起一波“三国热”。

    说起三国,永远绕不开的一个人就是曹操,作为东汉末年与三国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诗人,曹操在中国历史上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的墓也一直备受关注。据最新消息,曹操墓出土文物按计划将于明年年初进入布展阶段。

    “经过多年的基础准备工作,曹操高陵出土文物已修复970余件,具备展示条件。届时,标志魏武王身份地位的随葬品将集中亮相曹操高陵文物展。”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曹操高陵墓葬考古队领队潘伟斌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按照计划,标志曹操身份的重要礼器、文物,以及与其生前职业特征相关的文物等,都将出现在展览上,向观众呈现出一个更为真实的曹操。

    出土器物印证墓主身份

    曹操墓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因早年曾多次被盗遭受严重破坏,认定过程颇费周折。2009年12月,河南省文物局宣布基本认定该墓穴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截至目前,曹操墓共出土刻铭石牌59件,其上雕刻的铭文记录了随葬物品的名称和数量,作用相当于账册。

    据潘伟斌介绍,在所有出土器物中,有8件圭形石牌极为珍贵,分别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刀”等铭文。专家认为,这些刻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牌是最为确切的证据,证明墓主就是魏武王曹操。

    古代的帝王将相达官贵族在下葬时,随葬品往往极尽奢华,例如著名的海昏侯墓,陪葬品包括了10余吨铜钱和100多公斤黄金。但潘伟斌和同事在清点出土器物的过程中发现,曹操墓内出土的随葬品可以说十分寒酸,葬品多以陶器为主,体型普遍偏小,皆为素面陶,没有彩绘,这恰好与《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的曹操“雅性节俭,不好华丽”的特点相契合。

    “随着近年来对曹操墓出土文物研究的深入,更多的证据不断呈现出来,从最初我们提出的15条到现在的20多条证据,使曹操墓的证据更加丰富,论证的依据更加丰满。”潘伟斌举例说,根据文献记载,古代只有诸侯王以上的人才能用圭,不同级别的贵族用圭的大小是不同的。皇帝用圭,长一尺二寸;皇帝用璧,直径也是一尺二寸。

    “经过测量,我们发现,曹操墓内出土的圭和璧都是一尺二寸,为皇帝级别。这完全符合曹操生前‘位在诸侯王之上’的地位,当时只有他一人能享用和皇帝一般的葬仪。”潘伟斌说。

    不同文物修复手段各异

    曹操墓发掘工作结束后,潘伟斌和同事们开始对出土文物进行修复,这是开展深入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经过10余年努力,目前已修复曹操墓出土文物970余件,为相关研究展示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曹操墓出土的文物有陶器、石器、瓷器、金属等多种材质。根据不同的材质,工作人员采用了不同的技术手段来进行修复。

    “修补陶器时,我们采用石膏修补方法。修补瓷器时,则用特殊材料进行修补,这样既可以保证文物的美观,又保证了其坚固程度。对部分铠甲片,进行了防锈处理。”潘伟斌介绍。

    据了解,现在修复陶器所使用的石膏,大部分都是医用磨制石膏粉。医用磨制石膏粉具有遇水硬化的特点,研究人员可以利用模具将其塑造成理想的形状,从而完成陶器的补配工作。此外,潘伟斌介绍,用石膏修复陶器,是为了让观众直观地看到随葬陶器出土时的破损程度和状态。事实上,不同朝代出土的陶器也具有不同的特点,例如有的质地粗松、有的则结构紧密,文物修复师还要有针对性的对石膏进行调配,通过添加石英粉、粗陶粉等填充料,以达到更为理想的修补效果。

    近千件文物修复的背后,是多方合作努力的结果。潘伟斌介绍,团队与南京大学合作,对画像石和石枕进行了微痕扫描,还对墓葬进行了三维扫描和建模,制作出了三维图像,为文物保存了数字档案。同时,与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吉林大学合作,对曹操墓内出土的墓主人遗骨进行深度研究和复原工作。此外,还与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合作,对曹操墓出土的铠甲进行了研究和复原工作等。

    据介绍,三维建模技术现在已经广泛地运用于考古活动中,可以极大地缩短工作时间,加快工作进程。例如对出土的残缺物品,可利用三维数据采集及虚拟修复技术,对残余碎片进行高精度数据采集,然后用工业模型处理软件将其模型复原,最后通过三维打印系统将缺少部分打印出来,从而完成复原。省去了人工进行材料填补,描绘纹饰、图案等工序,大大解放了人力。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