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29日 星期二
32年,“海安舅舅”助宁蒗娃改写人生
本报记者 刘园园 赵汉斌 张 琦

    全班平均分616.6。今年高考,一个以“海安”命名的班级再次令人刮目相看。这个“海安班”并不在江苏海安,而出自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俗称“小凉山”。

    “海安班”设在宁蒗县宁海民族中学,班里44名学生,43人达到一本线。这样的好成绩,离不开云南宁蒗县与江苏海安县跨越几千公里、长达32年的“牵手”:从1988年开始,宁蒗县与海安县开展了10轮教育合作,先后有281人次的海安教师来到宁蒗支教。他们,被宁蒗人亲切地称为“海安舅舅”。

    摩梭导游,让他决心支教

    “这次高考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真的是师生都拼了。”去年来到宁蒗县支教的海安实验中学教师陶长江说,让50多岁的他下定决心到地处偏僻的“小凉山”支教,要从去年在宁蒗泸沽湖的一次旅游说起。

    那天,他乘坐的车上有位摩梭导游。这位导游不介绍宁蒗特产,却说起宁蒗的教育,目的是希望发达地区的人们在教育方面多多帮助这里的孩子们。“他谈到海安老师就像亲人一样,还说自己亲戚的孩子就是海安老师教的,在学校里已经学有所成。”陶长江回忆,和摩梭导游的这次聊天,让他第一次感受到,老师在这里是如此受尊敬。此次云南行结束后,陶长江所在的学校开始招募新一轮支教老师。他作为领队,成了第10轮赴宁蒗县支教的海安老师。

    “海安舅舅”,最受尊敬的人

    “在彝族的传统习俗中,舅舅的地位很高,可以和父亲相提并论。”宁海民族中学校长李学高解释,把海安老师称为“海安舅舅”,是把他们当作最受尊敬的人。

    这种尊敬,源于海安老师为当地教育带来的巨大改变。“从1988年到1993年,经过5年的努力,宁蒗县初中中考的上线率、升学率,由原来的丽江地区垫底,跃居丽江市第一。”李学高说,海安老师带来了先进的教学经验。比如,每天早上有晨读,考前有预考,考后有考试分析,而且具体分析到每个班级甚至每个学生。

    1993年以后,海安老师在宁蒗的支教从初中延伸到高中,并逐步以高中为主。据统计,32年来,一批批海安老师累计在宁蒗培养了2万多名初中、高中毕业生,培养出9名丽江市高考状元、6名丽江市中考状元。近5年,先后有10名学生考上清华、北大。

    2016年,宁海(宁蒗和海安)合作升级,“海安班”设立。原来,海安老师随机插入式支教。如今“海安班”每年招收宁蒗县初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前50名的理科特长生,海安县则选派各个学科的优秀老师为“海安班”授课。

    好好教学生,那些家庭就脱贫了

    李学高曾是宁蒗县第一批受教于海安老师的高中生,后来考上云南师范大学。“在高中3年,人生最重要的发展阶段遇到了海安老师,可以说改变了我们的命运。”李学高说,作为“海安学生”,自己非常幸运。

    同样幸运的还有18岁的彝族姑娘李冬花,正在“海安班”读高三的她,“感觉对未来充满希望,因为这些老师真的很不一样”。

    海安老师带来了什么?除了成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还带来了新的思维和想法。“他们给我们提供了不一样的平台去看外面的世界。”李冬花说。

    “学生们受教育的基础比较差,但他们渴望考上大学,改变人生。这种愿望是相当强烈的。”接触了宁蒗的学生后,陶长江感受到一种相通的东西。

    疫情停课期间,海安老师们为了不耽误学习进度,尝试组织学生们上网课。让陶长江印象深刻的是,尽管接收终端参差不齐,大山里网络信号不稳定,偶尔会停电,但学生们都很勤奋。

    “我们的任务非常重……我们好好教,一个班级几十个人,几十个家庭就脱贫了,他们的人生也就改变了。”陶长江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