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
张 玮 本报记者 张景阳
“这已经是今年的第二轮采摘了,今年盛果期,仅凭这10亩地的沙果,就能保障我们的正常生活开销。”秋收时节,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前旗俄体镇白音村的沙果基地里,李桂良一边忙着采摘鲜果,一边跟记者聊着天。
经过精心打造,白音村林果面积达到3600亩,其中盛果期的果树有2000多亩,人均林果面积达到3.36亩,仅此一项全村年人均收入就可增加2000多元。
这里只是兴安盟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过程中的一个缩影。步入新时代,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乡村振兴等战略发展思想的指引下,兴安盟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经济社会和群众生活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成绩诠释先进制度
兴安盟,我党领导的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政权——内蒙古自治政府的诞生地。在近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蒙、汉、回、满、朝鲜等38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占48%。由于资源禀赋相对匮乏,长期以来,这个北疆少数民族红色政权的诞生地,一直处于贫困落后的状态。
而今走进扎赉特旗巴彦高勒镇常胜移民新村,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排排靓丽的房屋、一条条宽阔的水泥路、一棵棵美丽的景观树以及设施齐全的文化广场。
以前,村民王志玲一家4口一直住在破旧的老房子里。2017年,在镇政府的帮助下,她和其他贫困户们一起搬进了新村聚居点,开启了新生活。
“原先住的地方有各种大深坑,车辆往来不便,大家出去难,外面人进来也难。通过村两委班子的努力,现在搬到了新村,风景好,房子干净。我在院子里种满了各种花草,你看看,多漂亮啊!”王志玲乐呵呵地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兴安盟各族群众和广大干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点放在改善民生上,用新的发展成绩诠释着制度的先进性。
过上好日子的王志玲说:“搬了新家,政府还给我们产业资金让我们发展产业,刚开始我买了19只羊,每年光羊的收益就有2万元,繁殖到现在已经有100只了,家里还有30亩地。现在靠我们自己就能供孩子上学,没有党和政府,就没有我现在的好生活啊!”
感恩党,是这个革命老区各族群众共同的心声。在科右前旗巴日嘎斯台乡,一位老党员告诉记者,当年党领导兴安人民干革命、搞建设,今天党领导兴安人民脱贫攻坚,派干部、给资金、送科技、帮项目,同样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现在的好日子。在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村民们最常说的一句话是“脱贫不忘总书记,致富感谢共产党!”
新动能推动绿色发展
兴安盟阿尔山市是内蒙古旅游胜地和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尽管遭受疫情影响,这里的旅游季并不冷清。在阿尔山市白狼镇林俗文化公司的树皮画制作车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白狼树皮画传承人李艳红正在埋头剪贴制作“金陵十二钗”肖像画,一个个体态婀娜的佳人跃然画上,栩栩如生。“现在游客来得多,我们纯手工制作的树皮画供不应求。”公司副经理贾志岭告诉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内蒙古自治区时多次向当地提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和期望。兴安盟不仅要发展,还担负着守护北疆生态安全屏障的重任。于是,将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胜势,开启一条以“绿色”为主题的发展之路就成了这里的重要发展理念之一。
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阿尔山的旅游业已经成为内蒙古乃至东北地区的一个标杆,生态持续向好,群众逐年增收。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白峰介绍说:“通过绿水青山招引八方人气,去年我们这里接待游客432万人次,旅游收入实现53亿元。现在全市7万多人,有近4万人直接从事旅游业。”
在兴安盟科右中旗,“吃生态饭、做牛文章、念文旅经”的战略定位,切实转变了当地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全旗一心扎实推进“两袋米”建设,推动了全旗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
巴彦淖尔苏木双榆树嘎查第一书记韩军带着农牧民,让1350亩盐碱地里飘出了阵阵“稻香”。韩军说:“起初,老百姓不相信在盐碱地里能种出水稻,大家觉得这是在开玩笑。于是,党员们又挨家挨户跟老百姓做工作。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2016年,合作社试种的600亩水稻收了39万斤。慢慢地,农牧民走进了大棚,拿起了农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以及党和国家面向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激发了兴安盟各族干部群众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以发展绿色新兴产业为导向,大力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新增长极,努力走出符合实际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已经成为兴安盟从领导到干部群众一致认可的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