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16日 星期三
头发白了 皱纹多了 但很值得
——“第一书记”阿苏伍格的故事
本报记者 王延斌 盛 利 林莉君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督战未摘帽贫困县

    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河流沟壑,汽车在多重“之”字形的山路上颠簸了一个半小时之后,终于到达了海拔3000多米的阿吼村。阿苏伍格早早来到村口,欢迎远方的客人。与3年前相比,这位30多岁的“第一书记”添了白发,有了皱纹。

    “头发是白了,皱纹也多了,但很值得。”此时,阿苏伍格的心,已经完全与身后的阿吼村融在了一起。

    3年前,他初来乍到,这个村子正处于“土豆填肚子、养鸡换盐巴”的深度贫困之中。全村946人,贫困人口312人。随处可见泥泞不堪的小路、低矮破烂的房屋、靠天吃饭的庄稼、家徒四壁的人家……这种“触目惊心的贫困”让他寝食难安。

    3年努力,阿苏伍格携乡亲们创造了阿吼村的历史纪录:道路硬化了,楼房起来了,整村脱贫了,贫困户人均年收入增长了6倍多,突破万元在即。

    总结起来,阿吼村的变化是从摸底开始的。

    阿苏伍格来自国网喜德县供电公司,基层工作经验并不丰富。他驻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进村民的内心,与他们聊天、做朋友。阿吼村73户贫困户,分散在方圆20多平方公里的山头沟壑中。要摸排,并不容易。

    如何带领村民脱贫,是第一书记的首要任务。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摸排之后,阿苏伍格有了初步想法——产业打头,种植川贝母、百合、青刺果等中药材。

    思路有了,如何落地,这成了难题。长时间的封闭之后,很多贫困群众思想固化、观念落后,让他们跟着干不容易。老乡们不理解的是,“阿吼村祖祖辈辈都是种洋芋的,怎么种上了中药材?”

    第一书记扶贫,必须讲究方法策略。

    村民曲木阿各莫是个强势的人,听说要流转自家已经荒置的土地种植中药材,她不同意。阿苏伍格7次拜访,帮她算账,算土地流转收益账,算产业基地务工收入账,算合作社每年分红账……磨破了嘴皮,说干了口水,她还是不信。

    人心都是肉长的。冥思苦想之后,阿苏伍格有了办法,通过彝族特有的“寻亲”方法,和阿各莫拉上了亲戚。这一招很关键,“硬骨头”被啃下了。

    农特产品有了,销售问题又摆在了第一书记面前。办法总比困难多。一场前所未有的村级农交会在凉山首府西昌举行——阿吼村农特产品交易会,许多市民纷纷赶来购买阿吼村的生态农产品。

    当“互联网+”的春风吹进阿吼村时,更多的思路涌了出来。在“娘家人”国网喜德县供电公司支持下,他们成立了西昌丽火现代农业公司,入驻“惠农帮”“爱如电”等电商平台,通过“消费扶贫+电商”的模式,打通了阿吼村农特产品面向全国的销售渠道。

    瞄准长远的产业支撑需要与短平快的养殖业需要,养猪是一个好选择。

    在炎热的夏季,阿苏伍格走进种猪场亲自挑选猪苗,这一幕让猪场老板印象深刻。阿苏伍格说:“本来这个老板以为我在为自己家挑猪呢,当得知我是第一书记时,连声夸赞!”

    将贫困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将贫困群众当作自家人,将心比心,才能干好第一书记。

    丈夫去世后,贫困户吉觉阿牛木独自拉扯3个孩子艰难度日,大儿子因拿不出生活费即将失学。阿苏伍格知道后,自掏腰包送去2000元,并安排她在产业基地务工,争取到了公益性岗位。

    每次见到阿苏伍格,阿牛木的小女儿阿支莫远远就喊“舅舅!舅舅!”

    在彝族亲缘关系中,“舅舅”为大,能够被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女孩叫“舅舅”,让阿苏伍格热泪盈眶。

    阿吼村村民们的日子在一天天好起来。

    科技日报记者随机拜访了这里的一户人家。68岁的博立木呷站在客厅里,讲述着今昔对比:“以前就是泥巴房子,上面盖的木板,还要搭个塑料,防漏雨。现在两层小楼房,有5间卧室,加上厨房和卫生间,足够我和老伴带两个孙子住。”

    博立木呷向记者坦陈:“我们很满意。”

    看到阿吼村翻天覆地的变化,阿苏伍格满满的成就感。在带领阿吼村成功脱贫,贫困户全部摘帽,并拿到了四川省优秀“第一书记”之后,即使挂职时间已经结束,但阿苏伍格却舍不得离开。他爱上了这里。

    他向单位做了申请,请求延长挂职期,“脱贫攻坚的最后一步,让我来完成,这就完美了。”在他内心深处,“我想见证历史性的一刻。”

    赶上了好时代,第一书记与阿吼村实现了相互成就。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