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15日 星期二
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
技术转移 架起“一带一路”跨国合作新桥梁
实习记者 张佳欣
位于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中老铁路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战略对接项目,其中老挝段北起老中边境口岸磨丁,南至老挝首都万象,全长400多公里。中老铁路全部采用中国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建设,设计时速160公里,为电气化客货混运铁路。工程于2016年12月全面开工,目前,中老铁路隧道、桥梁和路基工程已完成超过90%,计划2021年12月建成通车。图为中老铁路班纳汉湄公河特大桥。新华社发(梅征友摄)

    今日视点

    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开始在大漠戈壁上“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在汪洋大海中“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千百年来,丝绸之路承载的和平合作在文明交流互鉴史上写下了重要篇章。

    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2019年9月12日,也就是联合国南南合作日,技术转移南南合作中心在联合国驻华代表处正式揭牌。就在该中心成立一周年前夕,今年9月11日上午,由科技部国际合作司主办、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协办的“一带一路”技术转移工作会在北京召开。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长足进步,积累了大批适用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技术解决方案与实践经验。

    科技部国际合作司一级巡视员阮湘平指出,近年来我国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技术转移合作中取得了长足进步,持续深入开展合作,对深化与沿线国家科技伙伴关系、促进“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转移新成果:大批技术走出国门

    在越南,胡志明市黄忠南科技有限公司依托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与我国开展太阳能技术合作,引进多种太阳能热水器生产设备,让百姓更便捷地洗上了热水澡;在阿拉伯国家,借助中阿技术转移中心成熟渠道,迪拜获赠宁夏大学提供的100万套风光互补节水灌溉技术,让更多农民解放了双手;在非洲发展中国家,中国-加纳/赞比亚可再生能源技术转移合作项目让清洁能源产业挺起当地发展的“脊梁”……

    据了解,技术转移南南合作中心正是中国-加纳/赞比亚可再生能源技术转移合作项目的重要成果,是落实《科技部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谅解备忘录》的具体举措。

    据阮湘平介绍,这些例子都是我国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技术转移合作中取得显著成果的生动体现。

    “总体来看,我国‘一带一路’技术转移工作在构建合作网络和拓展技术转移渠道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阮湘平表示,“依托现有‘一带一路’技术转移网络,一大批技术走出国门,许多典型技术转移项目顺利开展,并获得‘一带一路’国家与国际社会的一致好评。”

    技术转移新理念: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副处长张贤提到,合作国家希望通过引进我国先进的技术,从而提高本国就业率,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但同时,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设备,更需要的是先进的发展理念。

    张贤向大家具体介绍了中国与加纳和赞比亚的合作项目。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拥有坚实的经验和技术知识,而加纳和赞比亚城乡的电气化差距较大。该项目致力于实施离网可再生能源发电解决方案,在项目中,中国通过帮助赞比亚贫困的农村地区使用可再生能源技术,促进了赞比亚技术的转移和使用,一方面增强了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开展南南合作的能力,另一方面,这对于赞比亚实现2030年之前农村电气化率达到50%的目标至关重要。

    “近几年,我国对加纳和赞比亚除开展项目对接会的同时,还积极开展线上线下培训研讨会,加大了国与国之间的技术交流和互访。我国也对其开展市场环境培育指导,传授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理念。可以说,在此过程中,我们实现了从‘授人以鱼’到‘传之以道’‘授人以渔’的转变。”张贤介绍道。

    技术转移新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随着一大批技术转移项目的成功实施,我国“一带一路”技术转移工作已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为未来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全面落实奠定了良好基础。

    谈到未来的“一带一路”技术转移工作,阮湘平强调,在后疫情时代,国际科技合作面临内外部新挑战,一方面,技术转移工作需要考虑新模式和新方式;另一方面,也应加强国内技术转移能力建设,拓展信息经验共享渠道,加强人才储备并及时总结既往工作经验。

    我国在推动技术转移工作中,也存在不少发展机遇。“我们国家在推动工业化与现代化的进程中,有强烈的发展技术的愿望和需求。”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蒋希蘅说,“我国政府与各国在‘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中不断加强能力建设,这有效推动了技术转移工作。同时,我国企业无论是在成本还是技术方面,竞争力都在不断增强。”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主任黄晶强调:“希望各技术转移中心能进一步深入交流,建立协同联动的有效机制,在科技部的领导下,实现优势互补、信息共享,形成推动‘一带一路’技术转移工作的合力。”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