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11日 星期五
科技支撑 打赢防汛攻坚战
本报记者 李 艳 唐 婷 付丽丽

    2020年夏天,雨水似乎格外多。6月1日到8月1日,江淮流域经历了62天“超长梅雨季”,持续时间和梅雨量均为1961年以来最长最多。进入8月,四川盆地频遭暴雨袭击,截至8月20日,四川平均降雨量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这些雨水,有的擅长“偷袭”,突如其来、又匆匆收官,有的绵延不绝。

    正因为如此,2020年的汛情格外让人揪心——长江、淮河及鄱阳湖、巢湖等经历了持续高水位运行的6月和7月,长江上游又在8月发生了1981年以来最大洪水。风高浪急,面对汛情,我们没有惊慌,我国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成效初显,各有关部门专业优势充分体现。各部门依靠科技手段,携手合作、防救协同,为打赢这场防汛攻坚战起到了关键作用。

    下好先手棋,预报显神通

    防汛救灾最大的胜利就是把工作做在灾情发生之前。这些年来,我国持续努力,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正是为了跑在灾情前面。2020年,防汛救灾前线的许多故事让我们看到,多年努力终有成果。

    精准及时的预报,在自8月10日以来频发的暴雨中,拯救了四川省江油市雁门镇敬元村村民敬昌富的生命。从预报员在四川省-市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业务平台上做出预报结论,到预警发出、组织转移,再到他家房后坡体在暴雨中垮塌,12小时内,一场悲剧被消弭于无形。

    这事让预报员们十分高兴。“我们的底气来自于数据,而数据来自于各种观测设备。”他们说。气象部门负责人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目前,我国已建立起空天地一体化自动观测体系,地面气象观测站由新中国成立初期仅有的101个台站增加到如今的6万多个,全国乡镇覆盖率达99.8%,数据传输时效从1小时提升到1分钟。

    气象工作者预报暴雨,水利工作者预报洪水。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减灾中心教授级高工张大伟说:“科研人员通过建立洪水预报系统,模拟从降雨到洪水形成的过程,进而对洪水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预报。天上下多少雨,降雨在地面如何形成径流,径流形成后在坡面和沟道如何运动等,都是洪水预报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多措并举,预警有作用

    有了预报,如何将重要的信息传递给群众,也是各部门工作的重点。及时向防汛责任人和受威胁区域的群众发布预警信息及灾害防御科普知识,才能真正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防汛过程中,水利部门大力推动水情预警信息服务,提前24小时在水利系统内发布强降雨过程预报预警,提醒关注暴雨强度及影响范围,为部署洪水防御工作赢得先机。

    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工作人员基于雷达回波人工外推,开展暴雨雷达短临预警,及时发布未来1—3小时地市级强降雨预警信息,以此指导地方做好暴雨山洪防御工作。

    同时,专家们还会对暴雨洪水进行全过程监视,滚动开展短时极端强降雨、洪水的监视分析,及时提醒防御部门。指导各地水文部门通过新闻媒体、微信、App等向社会发布洪水预警,积极为社会公众防灾避险提供水情信息支撑。

    截至9月8日,全国共发布1179条河流1919个断面作业预报33.2万次,共发布水情预警1853次,为洪水调度及防御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防救协同,多部门合作见真章

    中国气象局及时滚动提供雨情监测预报预警服务;水利部密切盯紧洪水动向;自然资源部加强地质灾害和海洋灾害监测预警……各部门守土有责、协同发力,为防汛救援提供有效支撑。

    应急管理部门则有效发挥综合优势,组织气象、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会商研判,开展24小时动态监测分析,视频连线重点地区,加强指挥调度,帮助地方解决具体问题。

    7月9日半夜,江西九江市彭泽县。被暴雨冲刷的山体滑落,砸穿民房。幸运的是,这里有17名村民刚刚被强制撤离。就在灾害发生的6个小时前,巡查员发现风险,要求村民立刻转移。但当时并未引起村民重视。九江市应急管理局接到报告后,勇于担责,果断决定:为了群众生命安全,强制转移!

    在各地防汛救灾一线,防救协同发挥大作用的案例还有很多。“实战”表明,我国的预报越来越精准,预警越来越有效,救援越来越及时,更重要的是防洪救灾体系愈加科学完善。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