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云南省陇川县陇把镇曼崩村地处中缅边境,与缅甸仅一溪之隔。
清晨,露水未干,49岁的景颇族村民董跑约已经和妻子来到家门口的桑田里,砍下带有鲜嫩桑叶的细树枝,抱到旁边的蚕棚里喂蚕。蚕棚要保持清洁,董跑约还定期用石灰进行消毒。
董跑约说,他家有16亩田地,原先种植水稻和甘蔗,一年收入1万多元。去年开始改种桑树,用桑叶来养蚕,一公斤蚕茧可以卖40元左右,第一年就收入4万元。
“种桑养蚕并不难,会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来教,有问题可以随时问,养个半年就很熟练了。”董跑约说。
曼崩村气候温和,田地和水资源都很丰富,适合种桑养蚕。作为一个景颇族村落,曼崩村有农户52户23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21户69人,建档立卡初期贫困发生率达29%。
陇把镇党委书记董桥相说,一开始并非所有村民都敢种桑养蚕,只有一两家稍稍“试了下水”。为了给群众吃颗“定心丸”,陇把镇党委政府派党员干部进村入户,仔细宣讲蚕桑产业扶持政策,发放种养小手册,并让相关企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开展培训,手把手地教村民。2017年以来,上海市青浦区给村民对口援建了蚕棚、桑田里的灌溉系统等基础设施,如今的曼崩村家家户户都加入了桑蚕产业中,村民的小康之路走得更顺了。
今年,除了喂蚕外,桑树又被开发出了新用途。11月以后,桑树就不长叶子了,村民可以把桑树枝卖给企业,添加了菌种后再返回给村民用来种木耳,一亩桑树的桑枝可以做成3000个木耳菌包。以后卖桑树枝、木耳,又能获得一笔收入。
董跑约说,以前部分村民还住在竹子茅草房里,直到2006年,在国家政策帮扶下,村民们才陆续盖起了土木结构的瓦房;2014年,国家启动精准扶贫工程,村民们又建了砖房。他是在2017年翻盖了如今的两层小洋房,为了运输方便,家里还买了一辆面包车、一辆卡车,生活是越过越红火。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牢记使命,加大了对边境民族村寨的帮扶力度。上海青浦区投入对口帮扶资金,改造民居危房,把泥巴路改造成了宽敞平坦的“青浦路”,建设了村内景观台、室外绿化、路灯亮化、供排水设施、污水管网、卫生公厕和垃圾回收等项目,村寨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现在能喝到干净的自来水,路是水泥路,新房子也建好了。以前还羡慕城里人晚上出门方便,没想到现在我们村也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晚上出门再也不用带手电筒了。”曼崩村景颇族村民马丁楠高兴地说。
董桥相说,种桑养蚕还让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蚕不断进食,需要及时添加桑叶,劳动量不小;而且蚕很娇弱,要讲究卫生、精心照料,不能吃打了农药的桑叶。种桑养蚕每亩平均收入约4000元,种植和养殖技术高的村民,每亩收入可达8000元。村民也相互暗自“较劲”,积极学技术,劳作更勤奋。村里原来好吃懒做、赌博玩乐、酗酒滋事的人基本没有了,家庭和睦、邻里团结成了新风尚,全村其乐融融。
曼崩村共种植了500多亩桑田,2019年底全村经济总收入45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826元,实现21户6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高质量脱贫。
作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陇川将蚕桑产业打造成产业结构调整的新亮点、奔小康的重要引擎。眼下,全县种桑面积达5.1万亩,种桑农户5000多户,蚕桑产业总产值近5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