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21日 星期五
超2万人在线参与 “热浪”里有场“云端学术盛宴”
王一凡 戈 畅 本报记者 过国忠

教育传真

    “粮食安全是经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当前,我国粮食生产正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江苏作为稻麦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示范省,要进一步加大农艺、农机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在粮食生产过程机械化、智能化、无人化上探索出一条可复制的高产高效发展新路径。”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农学院教授张洪程迎着“热浪”来到云端报告厅,给参加2020年江苏省“现代农业作物科技”暑期学校进修的300名研究生和在线学员作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

    记者了解到,当前,现代农业作物科技已成为学习交流的一个新热点。由江苏省农学类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扬州大学农学院、研究生院共同承办的暑期学校,是2020年江苏省教育厅立项支持的35个研究生暑期学校项目之一。今年,因新冠疫情,该项目采用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并在线下开设两个分会场,共开设了29场学术交流活动,邀请了国内20余位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农业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分别为学员们作高水平学术讲座或特色专业课程介绍。同时,通过举办研讨会、分组交流等形式,让学员“零距离”探讨现代农业学术前沿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促进思政教育落到实处,把价值观培育融入学术报告和专业课程中,扬州大学农学院精心设计,反复与授课专家学者沟通,将思政的“盐”适量、恰当地“调味”进专业学术报告中,在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引领,做到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扬州大学教授刘巧泉在讲转基因技术的时候,针对‘基因编辑’这一热点问题,引导我们就科学道德和学术伦理进行思考,让我们领会‘尊重生命’‘遵守科学道德’和‘学术伦理规范’等的深刻含义,也让我们了解了我国在这方面的科研实力,激发了大家自觉努力的动力。”暑期学校学员朱波说,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孔令在报告中寄语学员要“扛起强农兴农担当”,有的专家在讲授稻米品质基因的遗传机制时,更是提出了对粮食安全的思考。

    用扬州大学农学院教授郭文善的话来说:“科研学术中加上思政元素,就像加入了催化剂,感觉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了。我们希望通过全方位、多维度、深层次的思想碰撞,促进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农业信息技术等作物学相关学科领域师生们的全面交流与合作。”

    扬州大学农学院院长严长杰告诉记者,自开班以来,培训项目以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方式为来自全国近40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近300名学员送上了一场为期10天的“云端学术盛宴”。截至目前,已有超2万人参与线上学习,网络直播课程点击量已超60000人次。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