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为一大事来。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力量……”在淳静的办公桌上,最显眼的就是这段用黑体加粗打印的文字。这是“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给朱光亚的颁奖词。
“一生就做一件事。”这是对朱光亚先生的精准描绘,也是淳静坚守的人生信条。
淳静,战略支援部队某部高级工程师、一等功臣。他工作的地点土地贫瘠、寒冷缺水、沟壑纵横、交通不便。但就在这荒山沟壑中,淳静就像钉子一样铆在战略武器定型试验的最前沿,书写了一份“最美”的答卷。
“不瞄准世界一流,攻关了也没有意义”
在淳静的办公室里,一摞厚厚的情报研究格外显眼。了解国外技术发展前沿技术是淳静多年来延续的老习惯。熟悉淳静的领导说:“这些年,虽然身处荒山沟壑,但淳静的目光却永远盯着技术最前沿。”
那年,指挥大厅内。某武器系统实战化性能考核正在进行。起飞后,鉴定小组对试验效果迅速进行判断,在初始段完成快速判断。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攻克初始段效果评估难点,实现重大突破。
武器系统初始段特征事件分析是公认的难点问题。在初始段就要根据某些要素判断出最终作战效果,说起来不复杂,做起来难于登天。
淳静带领课题组,一组组数据比对,一项项指标研究,数以万计的仿真模拟和数不清的数据推演常常是一无所获。
不少人建议淳静放弃这个项目,认为实现难度太大。可淳静说:“战场无亚军,不瞄准世界一流,攻关了也没有意义。”
无数次失败后,课题组终于找到了某初始段要素与结果之间的关联关系,并掌握了精准的判断方法,实现重大突破。
能为战略武器锻造助力,淳静格外自豪,也格外担当。他常说:“我们身后是祖国战略安全,没有退后的余地。”
某防御系统始终对我国战略威慑能力构成巨大威胁,是亟待解决的高难课题。淳静又一次发起冲锋,将突防能力考核评估体系研究作为全新课题。
这是一段从零开始的跋涉,在国外严密封锁下,经验几乎为零,情报极其匮乏。
为了论证一个想法,翻阅的资料可能就要几百万字;为了一个数据几天几夜不眠不休的推理演算和模拟仿真是常有的事情……一年后,课题组提出了进行突防测量和评估的总体方案,撰写了研究报告。这份填补多项空白的前瞻性报告为我国后续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理论依据。
“再大的项目大不过祖国需要”
翻开淳静所在单位近年来的科研档案,记者发现他担纲完成的众多科研项目中,仅有一项获奖,且只是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这位同事们公认的战略武器专家,为啥科研成果鲜获大奖?
是能力有差距?还在读硕读博期间,淳静就作为项目负责人或主要完成人,完成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装备预研基金项目等10项科研项目。
是创新思维停滞?仅最近几年,淳静结合岗位实践在《Optic Engineering》《光电子·激光》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1篇被评为全军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被SCI收录、7篇被EI收录。
“他搞科研不为获奖。”技术室主任道出原委,“淳静在立项报题时,什么问题急需、紧要就研究什么,从不考虑项目大小、有无经费、能否获奖。”
很多人劝他:“不搞大项目、没有硬成果,就缺乏个人发展的竞争力,干这样费力不落好的项目,亏!”
“什么是大项目?再大的项目大不过祖国需要,再高的成果高不过战场需求!”对此,淳静很有定力。
战略武器研究是寂寞的长跑、孤独的攀登,选择了这份惊天动地的事,就必须甘做隐姓埋名的人。
一次,淳静家庭难得团聚。晚饭时,天真的女儿突然发问:“爸爸你整天这么忙地搞科研,有什么成果啊?这次作文的题目是《我最尊敬的人》,我要写你!”
那一刻,淳静愣住了。在那个孤独的领域内,没有任何可以透漏的余地。他只能尴尬地说,爸爸做得不好,没什么成果。看到女儿失望的神情,淳静默默地让眼泪在眼眶中打转。
20多年来,淳静在科研的荣誉簿上几乎没有留下印迹,可他取得的多项成果却意义非凡——先后参与我国多型战略武器试验鉴定,在我国某新型战略武器研制试验中,从阵地建设到试验鉴定,破解多项技术难题,填补多项技术空白,为新型战略武器如期列装作出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