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飞 马小平 本报记者 张 强
沙子呷的手很粗糙,手指因长期与水泥钢筋打交道长满毛刺,手掌磨起厚厚的老茧,手腕上还留着几道划伤后的疤痕。
从军18载,就是这双手与岩石搏击、为导弹“筑巢”,20余次战胜塌方险情,在共和国的“地下长城”书写了一名英雄工兵的热血与青春。
“八一”前夕,中宣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发布13位“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被誉为“阵地铁人”的火箭军某工程旅彝族营长沙子呷榜上有名。
导弹阵地上,感悟信仰的力量
彝寨老屋,乡亲围坐;一壶热茶,扯开话题。6月,参加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沙子呷,带着“两会”精神回到家乡,从“抗击疫情化危为机”到“军民同心脱贫攻坚”,宣讲深入浅出,妙语金句不断。
还记得离开大凉山那天,寨子里80多户人家凑了78块钱,给他作路上盘缠,30多位乡亲走了40多里山路到车站送他。作为党员的母亲千叮咛万嘱咐:“部队是培养人的地方,一定要入个党再回来!”
入党,是家乡父老的深情嘱托,也是沙子呷的奋斗目标。从彝寨放牛娃成长为全国人大代表,沙子呷无时无刻不在感悟着信仰的力量。
2005年,某重大国防工程开建在即,要在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为导弹“筑巢”,高寒缺氧、风沙漫卷,难度可想而知。作为先遣队员的沙子呷,几个月铆在一线,战塌方、排险情;破难题、趟新路,成为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
工程开工仪式上,沙子呷火线入党。消息传到千里之外的彝寨,母亲激动地哭了:“20岁就入了党,我儿有出息。”
沙子呷心里清楚,母亲的爱党之情,超越了一切,也影响自己一生,他说:“党叫去哪就去哪,党叫干啥就干啥,就算自己化作一粒沙,也要筑进祖国的导弹阵地。”
敢打敢拼,越是艰难越向前
呷,在彝语中是英雄的意思,父母希望沙子呷不惧艰难困苦“杀出一条血路”。沙子呷做到了,而且干得十分精彩。
一次施工会战,沙子呷扛着上百斤的钢模板一路小跑,突然一块钢模板倒下来砸中右脚。他忍着剧痛干了十多天活。连队干部发现后,将他送往县城医院,诊断为3根脚趾骨断裂,因为错过最佳治疗期,要做截趾手术。旅领导得知后,多方联系专家会诊:“花多大代价,也要保住这只脚!”
保住“铁脚板”的沙子呷深藏感恩之心,更是时时干在最难处、冲在最险处,越是艰难越向前。
2014年,旅里担负某新型导弹阵地施工任务,超大跨度、超高断面施工成为“拦路虎”。那里弯道多、空间窄,无法安装通风降温设备。沙子呷脱光膀子,抡起捣固棒,第一个钻进拱顶,带领官兵在50多度的高温下奋战20多个小时,打造出工区的“样板段”。
施工段遭遇泥夹石、破碎岩、黄泥层等不良地质,出现大塌方。沙子呷再次带队出征决战“老虎口”。排险加固、支护喷浆,连续战斗两个多月,将万余根钢管插入岩石的心脏,成功突破坍塌地段,为阵地穿上坚固铠甲。
“智慧工兵”,助推导弹亮剑扬威
14次担任突击队长,20多次战胜塌方,5次立功,沙子呷成为全旅官兵眼中的“阵地铁人”。可他却在反思: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再也不能拼体力耗时间、打“人海战术”,要靠科技锻造“智慧工兵”。
某一项重大国防工程开建,工期紧、要求高,却因地质复杂推进缓慢。沙子呷打破传统施工模式,大胆使用新材料新技术,推行大数据精确掌控进度、无线遥控智能化施工,先后探索总结13项新工艺工法,引进9种新型机械装备,刷新多项施工纪录,提前完成施工任务。
此役完胜,沙子呷戴上一枚金灿灿的二等功奖章。
近年来,阵地建设任务紧迫,沙子呷领衔研发出平顶滑模台车、可伸缩拱架、滑移式分浆器等20多项管用实用革新成果,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施工效率,助推多种新型导弹亮剑扬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