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06日 星期四
一粒彩色米,换来好生活
实习记者 代小佩 本报记者 郝晓明 金 凤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稻田画,季节更替酝酿出的农田艺术品。

    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是中国稻田画之乡。走进沈北新区的“稻梦空间”园区,顺势攀上高27米的观光铁塔,哪吒、至尊宝、憨豆先生、玛丽莲·梦露等形象赫然出现在2000多亩的沃野之上。水稻变颜料,稻田成画板,恍如置身梦幻空间,引得游客纷纷拍照留念。

    近些年,“稻梦空间”的农民以彩色水稻绘制大千世界的故事逐渐传开。他们播撒的是智慧之种,收获的是幸福生活。

    种稻田画种出多彩人生

    2011年,沈北新区政府从日本引进稻田画制作技术,并在一块80余亩的稻田上做实验——用黄、紫两种颜色的水稻种出了一幅反映锡伯族人民骑射的图案,在当地引起轰动。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2012年,沈北新区政府把稻田画制作的接力棒递给了迷上这一农田艺术的水稻种植大户张爱忠。锡伯族农民出身的张爱忠说干就干,组建专门团队到海南培育彩色水稻,又不断开发新品种。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2014年中秋节前后,以稻田画为特色的田园综合体“稻梦空间”开业。在专家学者和农民的日夜耕耘下,“稻梦空间”已拥有10余种不同颜色的水稻。

    颜料丰富了,造梦的空间更大了。

    41岁的锡伯族人朱丽华生在农村,世代耕田。2000年高中毕业的朱丽华到鞋城打工,每月工资400元左右。2012年,她应聘为“稻梦空间”的售票员,接触到稻田画。出于兴趣,她开始钻研稻田画制作。如今,她已是“稻梦空间”园区的创意管理者。从初见稻田画到亲自栽种稻田画,再到担任辽宁省十三届人大代表,朱丽华用一粒粒彩色稻米绘制出了自己的灿烂人生。

    在“稻梦空间”园区,像朱丽华一样实现华丽转身的农民并非个例。

    迟德武今年55岁,留着寸头,皮肤黝黑。入驻“稻梦空间”之前,迟德武一年收入2万—3万元,说完他对着记者笑:“不够花。”来到园区后,迟德武一家四口打理着40多亩地,种上桃子、李子、葡萄等水果,一年收入20万—30万元。

    “我16岁辍学后就开始种果树,但以前在农村种,销路不好,批发出售,卖不出好价钱。来园区后,水电费全免,水果能卖出去,而且售价高。从前油桃卖2毛钱一斤,现在园区有专家传授种植技术,水果质量提高了,每斤油桃能卖到4块钱。游客自己采摘的话,还可以卖到10块钱一斤。”迟德武说,很感谢“稻梦空间”提供平台。

    三产融合,擦亮“金字招牌”

    一粒彩色米,圆的不仅是致富梦。

    “稻梦空间”园区创始人张爱忠告诉记者,他们的稻田画栽种技术已输出至河北、海南、广西、吉林、黑龙江、山东等地,指导作画的收入每年可达300多万元。

    近年来,“稻梦空间”促进稻田画观光、立体种植养殖、水稻精深加工等多产业融合发展,与农民合作发展水稻种植达到3万亩,覆盖周边40个村、1000多户农民。彩色稻米走出沈北,在更为广袤的土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点缀着中国的乡村振兴。

    “在园区,我们给农民提供统一购种、施肥、管理、收割等服务,发挥规模优势,降低农户经营种植成本,与农户互利共赢,打造不落幕的‘田野嘉年华’。”张爱忠说,围绕“稻梦空间”打造的周边民宿即将开业,沈北新区搞休闲农业的路子又拓宽了。

    “稻梦空间”园区内还设立了“农业创客”示范基地,给创业者提供实现梦想的天地。养鸡、猪、河蟹以及甘蔗种植园、葡萄园等10个创客项目已全面启动,园区为肉、蛋、禽、水果等各类农产品提供统一生产与加工服务,共同打造“稻梦空间”品牌,“稻梦空间”的冷面、米线、米饼、糙米卷等食品受到游客喜爱。一些农业科研机构也把实验田搬到了“稻梦空间”,将新技术、新方法传授给农民,提升科学种田水平。

    如今,“稻梦空间”园区年收入500万元,接待游客30万人次。同时,作为农业科普基地,年接待研学游学1万余人次。

    “稻梦空间”园区总经理赵爱军满怀憧憬地说,打通农业种植、休闲旅游、农产品加工之间的壁垒,以旅游打出品牌、带动人气,用品牌带动农业生产、休闲美食和民宿全产业链发展,“三产融合,让乡村更美丽,产业更兴旺”。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