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年前,无情的地震,将唐山城化为一片废墟,让人至今悲痛难忘。
“灾难时刻警醒我们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要不断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做好防范重大灾害风险准备,减轻重大灾害损失。”7月28日,北京市地震局副局长谷永新在北京召开的“加强防灾文化建设 提升公众防灾意识”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开展示范单位创建,夯实基层防震减灾文化基础
“投资近10亿元,北京房山即将开建全民防灾文化体验中心,力争在明年分批投入使用。辐射地区定位在京津冀乃至全国,服务能力每年不低于150万人次。”谷永新介绍。
为落实北京市《“十三五”时期防震减灾规划》,五年来北京市地震局联合相关部门,持续推进防灾文化体验基地建设有关工作。
据了解,该项目将是国内占地面积最大、互动体验性最强的全民防灾文化体验中心。其定位是以安全元素为主体的文旅项目,要把安全教育嵌入到文化旅游当中,实现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引导公众认知灾害风险,学习防灾技能。
谷永新说:“我们一直在推进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和科普基地创建,截至目前,在北京建成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199个,科普教育基地39个,基本做到‘一区一馆五校’。通过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提升基层防震减灾知识科普能力。”
“五抓”应急管理,加强防灾文化建设
“加强防灾文化建设,提升安全意识是核心。结合应急管理工作,我们重点抓好企业、社区、校园、农村和家庭五方面防灾文化建设工作。”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斌指出。
其中,在抓好企业防灾文化建设方面,自2019年机构改革以来,北京以市应急办和市安委会办公室名义,全面部署“安全生产月”活动及应急宣传活动,如安全生产宣传、安全警示教育、应急演练等。并且坚持开展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集团)创建工作,每年影响到150余家企业。
与城市社区不同,农村地区面临的灾害风险更多集中在防汛、防火、用电、用气、地质灾害、农机伤害等,而一些农村公众安全意识相对比较薄弱,亟待提升安全风险意识。为此,北京市应急管理局与市农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进农村”工作的指导意见》,将农村安全应急和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纳入区、乡、村三级联创工作以及各类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试点推出安全应急和防灾减灾体验进乡(镇)、村服务活动。并且积极开展农村安全与防灾减灾社区培训帮扶活动,有针对性地增强农民安全意识。
充分利用新媒体,引导公众科学应对灾害事件
近两年来,发生了房山2.8级塌陷地震、河北永清4.3级地震、海淀2.9级地震、怀柔3.0级地震、房山3.2级地震、顺义1.8级震群、门头沟3.6级地震和唐山5.1级地震等一系列地震事件。对此,地震相关部门通过权威发布,稳定社会公众情绪,做到既有力应对震后舆情和稳定引导,又利用特殊时点强化科普宣传,提升市民防震减灾科学素养。
谷永新介绍,这得益于充分利用新媒体,引导公众科学应对灾害事件。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打造各种形式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传播平台,着力打通服务公众“最后一公里”,信息覆盖达千万量级人群。同时,让专家通过参加大众媒体的访谈栏目,向公众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宣传防震减灾成就,积极构建防灾减灾社会共治的良好氛围,全力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
此外,通过制作防震减灾文化精品,影响千家万户提升防范意识。近几年,地震部门制作并推广30余部微视频科普作品,如《地震与北京》《地震避险之家庭篇》《安全农居建设》等;编印130万册中小学防灾减灾科普系列教材;开发专为2—8岁儿童量身定做的科普教育系列游戏APP——《宝宝地震安全》等。
“加强全民安全教育,筑牢全民安全防线,是一项长期的事业,也是一项神圣的职责,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在唐山大地震44周年纪念日之际,希望广大安全科普工作者、社会志愿者等社会各界成员,关注并支持防灾文化特别是地震防灾文化建设,和我们一起共同做好防灾减灾的科普宣传教育工作。”刘斌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