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供图 |
“发生疫情的时候,是让疾控系统,还是让医疗机构来做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呢?”在近日召开的首届群医学与公共卫生论坛上,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院士表示,公共卫生不仅需要预防医学,还需要临床医学,临床医学是公共卫生体系的有机、主流性组成,两者必须协同作战。但现在出现公共卫生问题的时候,两条线却沟通不顺畅、责任不明确,协同推进存在一些困难,这是很大的问题。
“过去认为新型的医院就是要够大——一个科的候诊大厅可以坐200人;现在新型的医院,两个沙发就够用,诊疗、检查的精准预约时间差少于15分钟。”国家医疗队领队、北京医院院长王建业谈到,疫情前后医院急需观念的转变。
4月6日、7日,随着援鄂医疗队班师回京,多位参加援鄂救援工作的领导者们回到日常工作,时至今日百天有余。在武汉的亲身经历,让他们对人民健康事业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弥合裂痕
需建新兴交叉学科
“谈及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预防医学体系建设,人们经常忘了把医疗机构加进去,只考虑疾病控制一条线。”王辰说。
在医学实践中,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裂痕由来已久,其根源性因素在于两类学科一直并行发展,忽略了学科间的融合。在此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中,我国采取医防结合的策略,将救治病患和控制传染源高度结合,切断传播途径,在较短时间内控制了疫情。实践强有力地证明了医防紧密结合的重要意义。
反观文章开头时王辰院士的问题,它不是一个“2选1”的选择题,而是一个“1+1>2”的论述题——如何弥合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之间的鸿沟,使多学科、多部门协同合作,提升人群整体健康水平?
为此,北京协和医学院学术团队提出建立新兴交叉学科“群医学”。王辰认为,当前我国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必须通过群医学学科建设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通过建立完整的群医学教育培训体系,在临床及公共卫生实践中灌输群医学理念。
“勤洗手、戴口罩在疫情防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是面向社会成员进行动员并由此产生的社会行动。而临床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很大程度上偏于个体。谁替群体考虑得更多一些?”王辰说,群医学要研究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怎样在现有的学术水平和技术条件下,让人群获得最大的照护和健康效益,把人群整体的健康利益作为目标。
据介绍,2018年7月,北京协和医学院依托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三个优势一级学科,开始建设群医学学科。
转变观念
医院建设需多项调整
“过去认为医院是治病的地方,有病才来。通俗地说只管灭火,不管防火。”王建业说,疫情之后,医院应该有观念上的转变,尤其在应对突发情况时,应该在人才、技术、设备、物资、科研、智能化上有所储备。
疫情中很多人认识了ECMO,但在疫情初期能熟练使用它的人却不多。“只有几个人会用,导致他们必须20多个小时连续工作。”王建业说,医院买了设备,更应该注重技术人才储备。
“前往援鄂的队员中,专门做呼吸、做ICU重症监护、做急救医学的不多,大部分是‘临阵磨枪’,因此急需重大、重症疾病的专业救治人才,急需对全员进行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培训。”
“过去有一些设备的采购,是从医院发展、经营的角度考虑。”王建业说,现在看来重要的生命支持医疗设备是必需的。此外,医用口罩、负压病房建设等平战结合的物资也需要有所考量。
此外,在专科医院中不设感染科、发热门诊,如果发热病人来了,该怎么去处理?
“专科意味着精准,但也有可能‘专’到只看某一种疾病。”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杨伟宪说,专科医院应该培养出一支队伍,平时在重症病房、急诊室,但到防控阶段拉出来就能应战,能进行核酸采集防护工作。专科医院需要正视专业太专,其他专业不够的问题,构建平战结合的人才和应对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