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科大王吉岱教授研发的GZ系列高压输电线路巡检机器人正在巡查高压线路。 受访者供图 |
本报记者 王健高 通讯员 韩洪烁
不久前,山东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山科大)20余名专家教授奔赴山东莱州洽谈校地合作事宜,专家们与多家企业进行了科技成果和科技需求对接,带回了一批需要山科大解决的技术难题。
通过举办产学研对接活动,山科大去年完成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59项,技术交易额达6879万元。今年该校还将举办12场校企技术交易活动。据统计,近5年,山科大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400余项,省部级项目900余项,在煤矿安全开采、高端装备制造、海洋测绘、新材料研发等方面获国家科技奖6项。
山科大党委书记罗公利说,该校依托高水平科研平台,围绕国家、区域和行业需求,一方面,推动新兴产业加速崛起,让新兴产业“鲜花盛开”;另一方面,推动传统产业脱胎换骨、迸发活力,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激发优势领域的内生动力
山科大“智慧矿山”研究团队把信息技术运用到煤矿开采上,团队领军人才卢新明教授告诉记者,“智慧矿山”解决了采矿生产模拟与控制等众多国际难题,首次使“智慧矿山”在国内成为了现实,科研成果已经在400多个矿山企业进行了应用,直接经济效益超过20亿元,间接经济效益超过100亿元。这项技术经二次开发,可在能源、交通、市政等领域广泛运用。
矿业研究是山科大的传统优势研究领域,合作的企业涵盖国内各大煤矿企业。近年来,山科大不断以创新转型激发优势领域的内生研究动力,并用研究成果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山科大很多优势学科都和采矿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机械学科研究采矿高端装备、测绘学科测量采矿区域、地质学科考察煤矿结构……如今,这些学科平台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个科研平台在巩固传统行业服务基础上,分别拓展了发展新路。智能装备应用到了港口、桥梁,海洋测绘、海洋科考展现出繁荣景象,材料研究成果运用到了高铁轨道、船舶发动机,传统学科在促成传统行业“老树发新芽”的基础上,也焕发了全新的生命力。
新技术成为发展的新路径
近日,一辆满载疫苗的运输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而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身在数百里之外,便可以实时观察它的动态。“我们在疫苗运输车上安装了微纳传感器,传感器每隔3秒就会传回一个数据,可实时监控车辆是否按照指定路线行驶、冷藏是否达标等。”山科大智能传感器网络工程实验室工作人员宋戈介绍,这枚米粒大小的芯片,可以用于医疗诊断,有望应用于癌症等重大疾病的早期筛查;可以用于健康监测,实时检测人体疲劳程度,目前已广泛用于生产现场作业工人的安全监测。
山科大王吉岱教授研发的GZ系列高压输电线路巡检机器人同样“高精尖”。王吉岱介绍,此款机器人能够“替代脚”解决抵达难题,进行全线路覆盖巡航;能够“替代眼”解决诊断难题,自动快速甄别故障或故障隐患;能够“替代手”解决修复难题,代替人从事高风险、高电压环境下的作业;能够“替代脑”解决管理难题,进行整体线路的管理工作。
目前,以新能源、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已成为山科大内涵式发展的新路径。学校组建能源学部、人工智能学部等学部,协调多学科联合开展战略性、综合性问题研究;成立阿里云大数据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等,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政府和企业合作共建青岛智能无人系统创新研究院、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这些平台成为产学研项目“蝶变”的场所。
科技成果精准服务地方发展
山科大坚持“立足青岛、服务山东、面向全国”,致力于“深耕海洋,筑梦蔚蓝”,在海洋科研多个领域开展了有益探索,海洋测绘、海洋土建、海洋材料等多学科交叉,多点开花。
山科大制定了一系列行动计划,让学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与地方经济发展同频共振。学校近年新增海洋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机器人工程等新工科专业,近80%的学科与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实现了紧密对接。
为使科技成果精准服务地方发展,山科大连续举办“服务青岛行动计划”等产学研对接会,推介的科技成果,涉及智能家电、新一代信息技术、软件开发、橡胶化工、现代物流、高端装备等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端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