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在海南省海口市江东新区采访时,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江东新区将成为中国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集中展示区和先行先试区。根据规划蓝图,江东新区的建设,要为全球未来城市建设树立“江东样板”。
在江东新区规划馆外,我们碰到三个打车前来的外地人。聊过后才知道,他们是浙江的商人,此番是前来实地考察、寻觅商机的。“一路上看过来,觉得环境很不错,基础设施也建得很不错。”他们说,只要国家富强,江东新区的发展肯定大有希望——“海南是一个桥头堡!”
曾经,在外地人心中,海南的形象近乎单一——地处热带北缘,靠海,宜度假,宜养老。
但现在,海南一词,有了更多指代。
它可以指代为“探索”。
我们在海南澄迈生态软件园见到来自北京十一学校的秦建云。他现在是海南iSchool微城未来学校的校长。顾名思义,这所学校想培养的是未来人才。
校内最受重视的课程,不是语数外,而是体育、美术和技术。秦建云说,这些课程决定了学生的基本素养。未来,如果实行12年一贯制教育,学校到底要教什么?秦建云想在海南“先行先试”。
海南,还可以指代为“变化”。
洋浦经济开发区是海南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为支持洋浦开发建设,域内原先分散居住的村民整体搬迁到联排房安置区。在洋浦共鸣社区,我们碰到老人黄光农。他热情地带我们去他那亮堂的新房子做客。20世纪80年代末,黄光农当过村委会主任。他清楚地记得,那段时间,也正是洋浦经济开发区谋划之时。“洋浦开发了,就有希望了。”从破旧脏乱的家乡离开,住到整洁干净的联排房安置区,黄光农感慨:“现在的生活是以前做梦都想不到的。”
海南,也可以指代为“希望”。
结束近一周的采访回程时,记者在飞机上看到了一则广告。
患有听力障碍的小女孩聪聪(化名),通过手机APP第一次听到了妈妈的声音,她是中国内地首例更换最新一代人工耳蜗声音处理器的患儿。因爆炸双目失明的湖南人王南(化名),用不到国外七分之一的费用,接受了特许进口的波士顿人工角膜手术,重见光明……这些故事,都发生在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它是中国唯一的医疗特区。
因为有政策加持,先行区可以进口和使用尚未在国内获批的新药、器械与设备。
在乐城的预约系统里,我们看到,来自北京的张先生要植入人工耳蜗,88岁的上海李女士要做青光眼引流管手术,西藏的扎西想做强生飞秒白内障手术……这些普通人,要在乐城寻回健康。
共建美好家园,共享幸福生活。在海南,我们看到了人民群众在奔小康路上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海南,已不止于是旅游胜地。它的变化,让岛内人欣喜,也让岛外人感知国家发展的活力。在新的历史时期,海南正在弄潮搏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