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16日 星期四
多维度把握科技强国建设内在逻辑
贾宝余 高 洁 刘 立
视觉中国供图

    “科技强是实现经济强、产业强、国家强的必要条件。面向未来,要按照‘三步走’战略推动我国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科技政策也应与时俱进地进行调整,增强政策的精准性、有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5月29日给袁隆平、钟南山、叶培建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回信指出:“希望全国科技工作者弘扬优良传统,坚定创新自信,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勇于攀登科技高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是对科技工作者的巨大鼓励,明确了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奋斗目标。同时,要把握好科技强国的深层次内涵,我们需要从历史、价值、发展等多个维度进行研究,并深刻了解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内在逻辑。

    历史逻辑

    科技创新能力是影响大国兴衰的重要因素,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的科技强国中,英法德美日等国均通过对基础研究的持续高强度投入而实现原始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为产业创新提供有效技术供给,实现科技创新和市场需求的良性互动。在绵延5000多年的文明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成就。但自17、18世纪以来,以英国为发源地的欧洲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蓬勃发展,我国错过了多次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从而导致了曾经科技弱、国力弱的被动局面。

    但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抓住了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回顾历史可以发现,虽然经济发展为科技进步创造了必要物质条件,但经济强未必一定导致科技强,而科技强则是实现经济强、产业强、国家强的必要条件。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要以对科技的高度重视和深厚的创新文化为前提,以强大的原始创新能力、基础研究能力和核心技术攻关能力为基础,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旨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科技战略支撑。

    价值逻辑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

    科学技术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

    建设科技强国的价值逻辑可从三个方面来看。一是服务国家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科技强国支撑现代化强国建设。二是造福人类社会。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证明,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健康命运共同体,科学技术是应对大灾大疫的有力武器,只有弘扬科学精神、坚持科学防治、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三是改善人民生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把科技创新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中的“平衡”和“充分”发展提供更强大、更关键的科技支撑。

    发展逻辑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和举国体制是推进创新发展的关键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技术经历了五个阶段的发展过程。在奠基阶段(1949—1977年),党中央发出“向科学技术进军”的伟大号召,我国迅速建立健全科学研究体系,坚持独立自主的科技方针,实现了“两弹一星”等重大成就,巩固了国防;在开放发展阶段(1978—1985年),主动打开国门,加速追赶科技强国,适应科技发展潮流,对接世界科技前沿,促进人才互通、成果共享和科研合作;在深度融合阶段(1986—2005年),明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持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促进科技发展融入国民经济全局,激活市场和科技创新各类主体;在体系构建阶段(2006—2011年),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引领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壮大实施科技创新的“四梁八柱”,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

    回顾这一发展历程不难发现: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逐步完善,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也在渐次生长;适应不同历史特点的科技创新举国体制,是加快实现科技目标的关键,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国家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构建多元主体定位清晰、行动协调高效的科技创新系统,集中力量、协同攻关,为攀登战略制高点、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提供支撑。

    国际竞争逻辑

    国际科技竞争是正和博弈,在立足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坚持国际合作是实现科技进步的必由之路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的事业。国际科技竞争是正和博弈而非零和博弈,全世界各国都会从科技进步中受益。

    当前,面对以量子技术、人工智能、可控核聚变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要推动我国整体科技水平实现从跟跑向跟跑、并行、领跑的战略性转变。要坚持在更高水平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采取“非对称”赶超战略,努力用好国际国内两种创新资源。重视“从0到1”的基础研究,加快形成原创性的知识体系、发展变革性的认知方法、引领前瞻性的前沿技术,占领国际科技竞争的制高点;要推进科技与经济融通发展,加速“从1到N”的成果转移转化,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增强科技支撑力;要深度参与全球创新治理,促进全球创新要素互联互通,把握科技大国间竞争条件下的合作机会,管控合作空间中的冲突风险,扩大科技影响力。

    政策逻辑

    适应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增强科技政策的精准性、有效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进入了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我国科技发展已从模仿跟跑为主转向跟跑并跑领跑并存,正在从追随者向引领者、原创者进行跃升。

    面向未来,要按照“三步走”战略推动我国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科技政策也应与时俱进地进行调整,增强政策的精准性、有效性。在政策理念方面,要始终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深化科技治理体系改革,充分释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激发创新发展的动力,提升科技创新组织力,注重发挥科学共同体的积极性,弘扬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建立健全符合科技创新发展规律、适应我国发展实际和阶段特征、能够引领科技创新变革的中国特色科技政策体系。在政策重点方面,在2020—2030年,按照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进一步提升研发投入、论文数、专利数、世界综合科技创新指数排名等指标,加快从数量积累向质量升级转型,提升科技创新效率和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实现追随型创新向引领型创新的转变;在2030—2050年,按照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夯实基础、补齐短板,为实现科技强国目标和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奠定根基。在政策工具方面,增强创新的系统性,在国家战略层面重视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着眼于国家创新体系全局,打破条块分割和“创新孤岛”,加强产学研联动,综合运用科技、经济、金融、贸易、教育政策工具,推动协调发展,使科技发展得到智力资本、经济资本、金融资本和国际资本的支持,实现科技创新从点的突破到系统推进,发挥好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作者单位:贾宝余,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高洁,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立,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