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08日 星期三
抗疫一线的白衣天使 难忘20多年前的7月7日
本报记者 雍 黎 实习生 全程铂

高考故事

    今年是一个特殊的高考年。受疫情影响,部分地区延期开学,许多高考学子只能选择在家备战高考。为了保证高考顺利进行,医护人员早已提前对高考现场进行了反复消毒。

    疫情期间,这些“逆向前行”的医护人员保护着我们的家园。不知他们是否会回想起曾经参加高考的自己,又有哪些记忆深刻的场景,伴随他们成长为如今的白衣天使。

    从自愈到治愈他人

    罗庆阳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的一名医生,也是重庆赴孝感支援队的心理专家组组长,回忆当年的高考时光,罗庆华分享了自己曲折的“逆袭”故事,他庆幸自己当年的努力,让他有了不一样的人生轨迹,也高兴能成为一名“心灵按摩师”。

    “我一共参加了1995年、1996年和1997年三次高考,经历可以说是比较坎坷。”回忆起小时候的读书经历,罗庆华形容当时的自己是一个“没有问题的问题儿童”。他尊敬师长、爱护同学、乐于助人,从不调皮捣蛋,可就是学习困难。上课时一有风吹草动就开始东张西望,做起作业来也是磨磨蹭蹭、错误百出。父母想了许多办法,但似乎没有什么用,罗庆华的成绩越来越差。

    慢慢的,“没有问题的问题儿童”长成了“没有问题的问题少年”。1995年第一次参加高考时,他的成绩离当年的大专线还差一百多分。在母亲的支持下,罗庆华复读了一年。1996年的高考如期而至,罗庆华的高考成绩依然还差当年的大专线20多分。不甘心的他选择再投入一年。

    1997年,他最终以高出当年重点线一分的成绩,考上了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

    “爸妈说我终于懂事了,大器晚成。”罗庆华后来才知道,自己小时候不是“不懂事”,是“生病了”。在大学四年级,罗庆华在《精神病学》的课程里了解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这种疾病,症状与他小时候的表现几乎完全重合。走运的是,这是一个成年后部分患者会自愈的“精神病”。

    2002年,罗庆华考取了重庆医科大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研究生,2005年取得硕士学位后留校工作,成为一名为人驱走心理阴霾的“阳光使者”。

    幸运的一分之差

    “27年前的高考给我留下最深刻的记忆,就是午饭时我妈给我做的一道西红柿。直到今天我都还记得那道西红柿的味道,特别香、特别甜,颜色也红艳艳的。”回忆起自己的高考经历,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神经内科副主任张洁的话语中满含着笑意和怀念。

    “我们家原先没有人当医生,但是从小住得就离医院近。小时候妹妹生病住院,我经常要去医院照看,来来去去接触的医护人员也多了。”张洁说,那些悉心照顾病人的身影和形象、医院里消毒水的气味,构成了她对这个职业最初的认识。“耳濡目染之下,想成为一名医生的愿望,从小就慢慢形成了。”她回忆说。

    1993年的高考与今年一样,设在7月7日开考。但在当年,考生要先填报志愿学校,之后才能知晓自己的成绩。高考结束,张洁报考了南京医科大学,“说来幸运,我最后的成绩与当时的估分只相差一分”。最后,张洁顺利被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所录取。

    1998年毕业至今,张洁已经从医22年,回顾过去的经历,她说这期间有过困惑,也常常感到很苦、很累,但对医学的敬畏从未改变,对职业的热爱也从未动摇过。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