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30日 星期二
红枣亩产从100公斤提高到300公斤,一年人均增收7.8万元
他的“小开心”枣树修剪法让果农很开心

扶贫先锋

本报记者 朱 彤 通讯员 杨宝仁

    “王教授,我们这的枣树,叶子掉了一地,不知道得了什么病,你能来帮我看看吗?”6月29日,接到新疆建设兵团十四师224团一个农户的电话,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教授王新建就开始打包行李,准备下乡。

    30多年来,特别是成为科技特派员以来,王新建俯下身子、耐住性子、走进农工群众,发挥专业优势,带领团队与224团建立了“院校+团场+职工”的科技服务模式。

    在他的帮助下,224团建立了节水灌溉密植红枣示范园4150亩,红枣亩产量从100多公斤提高到了300公斤,优质红枣密植示范园实现年产值2100万元,获得利润1400万元,年新增产值500万元,使果农人均增收7.8万元。

    去年,科技部通报表扬了一批优秀科技特派员,王新建位列其中。

    在校园和果园中实现人生价值

    1986年7月,王新建毕业于塔里木农垦大学(现为塔里木大学)果树专业。留校任教后,他就经常带着学生到新和县、阿克苏实验林场、红旗坡农场等地实习锻炼和科技服务。

    学生与当地的专业户进行果树修剪技能比赛,这些专业户大多是初中或高中毕业,来自山西、陕西、山东等地,被称为“土专家”。

    学生修剪的苹果树“大枝亮堂堂,小枝闹嚷嚷”,树形不起眼,但第二年就开花了,第三年则果子挂满枝头,而“土专家”修剪的果树中看不中用。

    此外,学生修剪果树的成本低,每棵树仅需要2块钱,比“土专家”少3元钱。“还是大学生的水平高,修剪的好,效益也好!”不少“土专家”说。

    “搞科研,需要接地气,基层看重的是操作和动手能力,而不仅仅是课堂上的理论。”王新建说:“在校园和果园里,实现了我的人生价值。”

    让先进农业技术听得懂、用得上

    “作为科特派,要守初心,在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贡献力量。”王新建说。

    王新建刚去224团搞种植的时候,当地人都说这里种树不活,种草不生,种地不长。他到地里示范修剪技术,在枣树整形中将枣头短剪,很多农户也都反对。

    有个农户站了出来,“王教授,来我家果园剪吧。”王新建按照科学方法修剪,这位农户家的红枣产量比别人都高。

    后来,看到剪掉枣头的红枣产量比别的高,农户们就开始信了,抢着请王新建去指导,经常给他打电话。枣树怎么修剪,病虫怎么防治,怎么施肥、打药……农户们从原来的不愿意接受新技术,转变为现在的主动学习新技术。

    王新建还根据不同层次需求,提供农业技术指导。他注重从转变果农种植观念入手,通过建立科技示范户逐步推广,让果农尝到了科学种植的甜头。

    “科技,是脱贫的金钥匙。我们的任务就是把听得懂、用得上的技术传授给农户。”王新建说,农民最讲究眼见为实,要让农民把技术学到手,必须先做给他们看,再带着他们干。

    如今,224团红枣收益越来越好,一亩地的产量从100公斤提高到了300公斤。优质红枣密植示范园的推广和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的应用,还使该团的红枣种植水平和果品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也为该团培养了一批业务精湛的科技带头人和科技示范户。

    “搞技术服务是我的强项”

    时隔多年,有一件事让王新建记忆犹新。那天,王新建带着学生来到一师13团搞科技推广。

    “王教授,帮帮忙吧,红枣再不丰产,我就要喝西北风了。”职工何锐波气喘吁吁地跑来说。

    王新建来到枣园一看,心里就有了底,他说:“你这枣树,得搞‘1+3’修剪模式,就是每棵树留3个主枝、1个中心干,通风透光,枣长得就好。”

    何锐波言听计从,到了年底,打来电话:“王教授,你真神,往年我这些枣数量品质都不行,卖不上价钱,今年鲜枣亩产2吨多,净赚几十万元!”

    一传十、十传百,王新建推广的这种“小开心”型枣树修剪方法,如今已在一师和阿克苏地区全面推开。“速度超出想象。”王新建说。

    如今,王新建已经成为何锐波家的常客,经常会被请到枣园里进行技术指导。

    在科技服务的过程中,很多地方都想让王新建去挂职,都被他婉言谢绝了。“我是搞技术服务的,农业技术是我的强项。多搞一些科研,多出一些成果,教老百姓多学一些技术,这是我最大的愿望。”他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