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29日 星期一
国际要闻回顾(6月22日—6月28日)

    一周之“首”

    人类专属的“聪明基因”首次确认

    人为何比其他灵长类更聪明?这样简单的问题其实一直是进化学中绕不开的谜题。科学家曾发现一个名为“ARHGAP11B”的人类独有基因,但并不清楚其关键作用。而日前,德国科学家首次确认了它的确是人类特有的“聪明基因”,被视为在进化过程中使我们与其它灵长类区分开来的重要机制。

    本周“明星”

    日本超级计算机“富岳”获世界第一

    经过多年策划,日本超级计算机“富岳”终于拿到了世界第一的成绩。6月23日,多家机构同时公布,在超级计算机的国际性能排名“Graph500”中,“富岳”以每秒41.5万万亿次的运算速度超过美国“顶峰”每秒14.8万万亿次的速度排名世界第一,同时在模拟计算方法、人工智能学习性能、大数据处理性能方面也拿到了第一名。

    前沿探索

    日本发现超大质量黑洞形成新线索

    超大质量黑洞的起源目前仍存在很多难以解释的谜题。日本国立天文台的科学家借助超级计算机的模拟,第一次在重元素气体云中发现了超大质量黑洞的“前身”,这一“前身”不仅吞噬了星际气体,而且还吞噬了较小的恒星。

    观点论场

    冥王星因曾经高温而拥有液态海洋

    冥王星表面温度很低,但其隐藏的那片海洋如果没有被冻结,所需的温度却要相当高。在一项行星科学研究中,科学家结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新视野”号探测器的最新地质观测以及模型模拟结果发现,冥王星或从形成之时便一直是高温状态,而且在发展初期就拥有了这个地下液态海洋。

    “最”案现场

    迄今最小马达仅由16个原子组成

    来自瑞士联邦国家实验室(Empa)和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的科学家开发出了世界上最小的分子马达,其由16个原子组成,并且可以在同一个方向稳定旋转,有望将能量收集推升至原子级。此外,该马达恰好在经典运动与量子隧穿的边界移动,也可以供科学家研究量子隧穿过程及其中能量耗散的原因。

    迄今最多X射线源宇宙图谱“出炉”

    德国和俄罗斯联合开展的“光谱—伦琴—伽马”(SRG)任务的eROSITA X射线望远镜,在182天内首次进行全天空扫描,绘制出了一幅令人惊叹的宇宙新图像,其中囊括了100万个X射线源,约是X射线天文学60年来已发现X射线源数量的两倍,大多数新来源是宇宙深处活跃的星系核——不断成长壮大的巨大黑洞。

    技术刷新

    超级透镜可将光压缩到纳米级

    俄罗斯和丹麦科学家首次在实验中观察到等离激元纳米颗粒现象。这一现象能使光聚集到纳米级范围内,同时,在理论上可规避传统聚光镜的一大基本局限——衍射极限问题。利用超级透镜对光波进行压缩,可以研发速度超过电子设备的更小型信息载体设备。

    (本栏目主持人 张梦然)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