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24日 星期三
气膜版“火眼”实验室解核酸检测燃眉之急
本报记者 刘园园

    聚焦科技抗疫一线

    走进北京大兴区体育中心场馆,只见原先的运动场地矗立起9个白色的拱形气膜舱。它们是北京首座气膜版“火眼”核酸检测实验室,6月23日正式投入运行。

    这是科技日报记者第二次探访这座“火眼”实验室。22日下午过来时,舱门还未关闭,工作人员仍在进进出出调试设备。23日上午,这里一夜之间变成另一番忙碌景象:舱门基本关闭,身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已开始有条不紊地进行样本检测。

    24小时不停工,3天搭起实验室

    自新发地出现聚集性疫情以来,北京地区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需求骤然增加。这座自动化、高通量的“火眼”实验室,每日核酸检测能力可达3万人份,将有效缓解当前的核酸检测燃眉之急。

    9个大型气膜舱,每个占地70多平方米,高3.5米,转眼间平地而起。

    据介绍,气膜版“火眼”实验室19日开始搭建,24小时不停工,不到3天时间,基本完成气膜舱搭建、设备安装调试工作。

    华大基因国内“火眼”实验室建设总指挥董杰18日紧急赶到北京。其他工作人员24小时三班倒,他这几天累了只能自己找个地方稍微“倒”一会儿。

    “现在场馆内所有实验区域需要建设团队和检测团队不断磨合,各种突发情况也需要及时解决,所以确实没什么休息时间。”董杰说。

    董杰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这些气膜舱由华大基因、同济大学和易托邦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联合设计。3月份研发试生产,4月份在哈尔滨首次正式安装使用,此次又在北京用于抗击疫情。

    记者了解到,除了位于大兴体育中心的9个气膜舱,北京西城区也搭建了3个这样的气膜舱用于核酸检测。

    3个舱连成一组,各司其职施“火眼”

    白色的气膜舱舱门紧闭,里面到底如何运转?科技日报记者在现场问了个究竟。

    据介绍,每3个气膜舱为一组,分别负责样本制备、核酸提取、核酸检测3个环节,从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实验室。同组气膜舱之间通过传递窗互相连通,传递样本。“这些气膜舱是负压的,进入的空气会通过新风系统过滤,内部空气也要通过高效过滤器进行无害化处理后才能排出舱外。”董杰告诉记者。

    记者22日探访其中一个气膜舱时,看到一台自动化核酸提取仪。华大基因大众传播部总监项飞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核酸提取仪的每个样品板都有96个孔,可分装96份样本。

    “以往对样品的核酸提取需要从一个个试剂管单独提取,操作很慢,现在可以同时对96份样本进行核酸提取。既节省人工,又提升效率。”项飞说。记者了解到,位于大兴区的这座气膜版“火眼”实验室,一共能容纳14台这样的自动化核酸提取设备。

    团队中不乏“90后”,很多有武汉抗疫经验

    “火眼”实验室现场,忙碌的身影中,处处可见年轻的面孔。

    记者见到黄俊民时,他正匆忙在气膜舱外穿防护服。1995年出生的他,曾在武汉的“火眼”实验室支援抗疫,这次又紧急入京。

    “目前我负责的工作主要是对样品进行拆包,整理好,然后交给下一个环节。”黄俊民告诉记者,吃饭时间可以从气膜舱中出来,但是需要重新换防护服。

    6月的北京,天气闷热。黄俊民告诉记者,长时间穿着防护服十分闷热,但只能克服困难。说罢,他匆匆走进气膜舱。

    董杰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此次华大集团从全国各地紧急调集上百人进京支援抗疫,其中不乏“90后”和“95后”,不少人有支援武汉抗疫和哈尔滨抗疫的经验。

    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问及是否有信心,董杰回答:“必须有信心!”

    (科技日报北京6月23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