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15日 星期一
国际要闻回顾
(6月8日—6月14日)

    本周焦点

    三维模拟人体发育再添新模型

    英国科学家11日报告一种关于人类早期胚胎发育的新型三维组织培养模型问世,3天大的“类原肠胚”已经可以模拟20天大的人类胚胎的某些关键特征。该模型采用了人类细胞,不但有助于研究人员增进对胚胎重要发育阶段的理解,还标志着人们在三维模拟人体发育领域已经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技术刷新

    二氧化硅“外衣”让疫苗能耐上百度高温

    疫苗需冷藏保存,在其他温度下,疫苗中包含的蛋白质会解体,导致疫苗失去活性,全球数百万儿童也因此错过接种疫苗,但现在这一情况有望成为历史。英国科学家巧妙地给蛋白质穿上一层二氧化硅“外衣”,即使加热到100摄氏度或在室温下保存长达三年,疫苗的结构仍完好无损。

    “最”案现场

    迄今错误率最低量子比特面世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科学家在为不出错量子计算机制备并测量量子比特方面创造了新纪录:错误率仅为0.03%,为迄今最低。该量子比特位于一个由激光冷却的放射性钡离子中,这种离子拥有几乎理想的特性。该成果有望推进量子计算机的研发工作。

    本周“明星”

    第五种物质状态在国际空间站诞生

    国际空间站的冷原子实验于2018年启动,现在,加州理工学院科学家团队报告成功在空间站上产生第五种物质状态——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并测量了相关特性。太空中的微重力环境,让人类得以在这种奇异物质状态中探索基础物理学,同时为未来人类在太空执行更宏大的任务奠定了基础。

    一周之首

    首张火星大气电流分布全景图绘成

    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火星大气与挥发物演化任务(MAVEN)航天器进入火星轨道五年后,获得的数据终于让科学家创建了历史上第一张火星大气电流全景地图。这一成果推进了人们对红色星球的理解,开启了火星大气研究的新时代。

    前沿探索

    日美欧携手启动下一代太阳探测卫星

    日本、欧洲和美国携手合作的下一代太阳观测卫星Solar-C_EUVST于近日被遴选为日本的下一颗太阳探测器,将于本世纪20年代中期发射,该卫星旨在研究太阳大气中的物质和能量传输机制,进一步揭示太阳的奥秘。

    宇宙第一批恒星和星系形成时间或更早

    欧洲天文学家借助哈勃太空望远镜对大爆炸后5亿到10亿年间的宇宙展开研究,没有发现第一代恒星——所谓第三星族恒星存在的证据。这一最新结果表明,早期宇宙中第一批恒星和星系的形成时间比科学家此前认为的要早得多。

    奇观轶闻

    二氧化碳浓度超出过去2300万年最高纪录

    当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达到很长时间以来的最高值。科学家通过研究古代植物的化石遗骸发现,当今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超过了过去2300万年的最高纪录,且其飙升的速度也前所未有。

    大气矿尘可提高类地行星宜居性

    天文学发现,大气矿尘竟然会对类地行星的宜居性产生重大影响——会提高系外行星的潜在宜居性。这项发现意味着未来对系外行星解读结果将有所改变,当研究类地系外行星时,必须要考虑矿尘的潜在影响。(本栏目主持人 张梦然)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