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港保税区大力发展海工装备产业,目前区域内汇聚了海油工程、海油发展、中海油服、新港船舶、博迈科、太重滨海等龙头企业。图为博迈科海工建造基地及“天津港大沽口港区临港博迈科2#码头工程”。宋杨摄 |
近日,天津港保税区出台了《天津港保税区支持海洋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重点支持海工装备、海水淡化、保税维修等产业领域,并就京冀产业承接、“一带一路”业务拓展、海洋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力求构建海洋产业发展全产业链,打造海洋产业发展生态圈,以此促进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作出战略部署,天津市委市政府对滨海新区提出了‘向东向海’的发展要求,保税区临港区域紧邻渤海,拥有70公里的海岸线,海域资源丰富,也是国家首批海洋经济示范区之一,经过充分调研,我们判断海洋产业是保税区临港区域新动能培育的重要方向。”天津港保税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杜俊侠说。
六大举措结合区位优势解决发展痛点
天津港保税区管委会副主任寇晓霜在介绍区位优势时表示:“天津港保税区临港区域是经国家发改委、自然资源部正式批复的全国第一批14个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之一,海域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很大,目前也聚集了一批海工装备制造龙头企业。”
“临港区域拥有大沽口和高沙岭两个港区,其中大沽口港区建成34个生产型泊位,具备10万吨级双向通航及夜航能力,发展海洋经济所需要的港口资源禀赋优良。”杜俊侠表示。他特别强调,在临港区域,聚集了博迈科、中船重工、太原重工、海油工程等一批龙头企业或项目,以及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等一批龙头科研院所,海洋产业发展基础扎实,有必要聚焦发展海洋产业,实现保税区临港区域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据介绍,此次出台政策包括6个方面的具体措施,充分结合了临港区域的区位优势,充分考虑了海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难点及痛点问题。其中在支持海工装备产业发展方面,涉及研发设计、制造、贸易服务等全产业链,鼓励现有海工装备企业建设工程中心、科技中心等创新平台,经评审后可给予不超过研发投入10%、最高500万元的奖励。
在海洋企业人才支持方面。鼓励海洋企业在区内设立劳务外包平台,平台缴纳个税总额达到5000万元和2000万元的,分阶梯给予一定比例的支持。此外,对海洋人才引进、白领公寓租房等方面还有一定的补贴。对此杜俊侠表示:“一些海工装备制造企业,其呈现周期性用工人数变化较大的特点,用人成本占据企业较大比例,我们提出鼓励其设立劳务外包平台,并按平台纳税金额分阶梯给予一定比例的支持,帮助企业减轻负担,让企业轻装上阵,实现更好的发展。”
三大产业发展成果已经显现
“天津港保税区大力发展海工装备、海水淡化及氢能产业,目前这三大产业发展成果已经显现。”临港高新产业发展局局长高业辉介绍,一直以来,保税区以临港区域为中心,全力打造海洋装备制造聚集区。临港区域拥有10万吨级大沽沙及5万吨级高沙岭两条自主航道,目前大沽沙深水航道已对全球开放,并已建成万吨级以上码头20余个。区域内已汇聚了海油工程、海油发展、中海油服、新港船舶、博迈科、太重滨海等龙头企业及蓝十字、中海科技等上下游配套企业。2020年保税区海洋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预计可达37.6亿元,同比增长35.7%。
高业辉介绍,保税区拥有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并已形成产业集聚效应。目前临港区域已经聚集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示范基地、中盐技术研发基地、天津大学冷热电淡水服务平台等项目。其中占地25万平方米的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示范基地定位为国家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的科技研发领航区、创新驱动示范区、装备制造集聚区、开放合作先导区。
海水淡化是一项战略工程,也是朝阳产业。近年来,保税区强化战略谋划、政策引领、招商聚集、场景应用、项目建设等重要工作,全力构建集产学研用于一体的产业链,全力构建共赢共生的海洋产业发展生态圈,打造全国海水淡化技术交易中心和北方地区海水淡化产业发展高地。
2020年1月,天津市正式印发《天津市氢能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天津港保税区重点从项目引进、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示范应用推广、鼓励创新研发、设立产业基金、提升产业氛围、组织产业联盟7个方面全方位支持氢能产业发展,成为天津市发展氢能产业的先行区和聚集区。不久前举办的保税区氢能应用推介会上,发布了国内首台3.5吨氢燃料电池叉车样车和电堆系统,同时还展示了燃料电池电堆、集成系统等核心部件,氢燃料电池物流车、大巴车、无人机等终端应用产品,以及固定式、移动式配套加氢设备。
加快产业链布局,形成产业集群
“未来,临港海工产业将依托龙头企业开展全产业链招商,做到强链延链补链,壮大产业规模,完善海洋装备制造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高业辉表示,聚焦海洋工程产业微笑曲线中高附加值部分:龙头带动+核心部件+技术服务三位一体。以新港船厂为核心,建设天津临港造修船基地技术中心,加快高端船舶和特种船舶研究设计,引育配套企业,打造高端船舶装备制造集群。
海水淡化方面,保税区未来积极构建自主可持续的海水淡化产业链。结合正在编制的“十四五”规划,加强研究与战略谋划。依托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核心科研平台,加快申报建设国家海水资源利用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围绕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生物科技、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服务业等龙头企业、科研院所,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强链延链补链,打造包含上游研发设计,中游装备制造、海水淡化使用、浓海水综合利用,下游服务交易等海洋全产业链。
氢能产业方面,保税区将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以示范应用为切入点,以氢燃料电池研发和整车集成为核心,加快产业链布局,形成配套齐全的氢能产业集群。加氢母站建设预计7月完成设计方案并启动建设;加氢站建设拟率先启动临港装备产业园加氢试验站,此站将为氢能叉车制造、测试及初期氢能叉车应用提供氢气加注服务。计划到2022年,保税区建成加氢母站1座、加氢站6座,运营各类氢能燃料电池车辆不少于800辆,初步建成包括资源生产、智能制造、创新研发、示范展示、综合配套5大区域的天津氢能产业示范园,成为国内氢能产业一流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