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11日 星期一
产业项目落地可获300万元支持
株洲18条办法促成果转化制度升级
本报记者 俞慧友 通讯员 刘平江

    “近年来,株洲大力实施创新10条、研发投入三年行动计划等举措,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引导体系;同时,建立了市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近3年总计投入达1.78亿元,惠及300多家企业。应该说,政策引导下成果转化成效明显,但还有挖掘空间。”4月23日,湖南省株洲市科技局局长陈大雄对科技日报记者说。

    株洲成果转化工作的深入“挖掘”一直在进行,近日,《株洲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出台,共计18条。而这,也是湖南省贯彻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的首个地级市规范性文件。

    一批重大项目在株洲转化量产

    近年,株洲着力做好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文章,成绩单全线飘红。当地每年投入3000万财政科技专项经费,连续3年实施了“百项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截至去年底,累计对接项目400余项,预计项目全部达产后有望实现新增产值超过500亿元。此外,“轨道交通之城”株洲,还与全国100多家企业、园区对接,促成了“轨道交通系统软件研发和生产”“航空发动机保障工程”等170多个项目进驻当地园区,落地转化,推动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株洲转化量产。

    株洲知识产权交易展示中心,也已基本形成有形与无形、线上与线下、网上与网下的互联、互动、互补的技术市场体系,2019年全年完成技术交易合同登记额120亿元,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率45%以上。而与高校的“亲密接触”,亦是遍地开花。如,株洲时代华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开发的“轻质高强纤维基蜂窝材料”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项目,项目达产后将实现年销售收入6亿元;湖南工业大学与中科院谭铁牛院士团队合作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开展了“ARM端人脸识别系统”等5个合作项目;湖南中晟全肽生化有限公司与高校合作,建立以生物技术取代传统化学合成技术,构建超过320万种多肽的多肽库。

    此外,株洲还积极探索投贷联动、银保联动和科技型企业直投等模式。去年,株洲市财政出资20亿元建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组建“千里马”“梧桐树”两支规模达10亿元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以及基金规模1亿元的“科力芯”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投资基金……以智库基金、孵化基金、成果转化基金、天使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为链条的股权融资体系正加速形成。

    “一系列有利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目前看,科技成果转化实践中仍存在一定制度问题。”陈大雄说。

    有创新主体反映,株洲现有政策和措施中,存在涉及成果转化的条款不够系统、针对性弱,部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办法即将或已过时效、政策延续性“吃紧”等问题。此外,还存在因体制机制影响,部分实力派创新主体科技成果转化动力不足等难题。

    “《实施办法》做了‘升级’,在制度设计时更注重遵循市场经济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客观规律。”陈大雄说。

    十八条新政促成果扎实落地

    《实施办法》这一政策红利相当可观。

    政策提出,支持企业自主或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加强技术研究开发,形成具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科技成果,市财政择优对企业研究开发项目给予支持,单个项目支持额度最高可达100万元。

    政策中对创新人才激励明显。如,对在株单位新承担的国家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和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等重大科技攻关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市财政给予每个项目最高10万元补助。其中,补助可以奖金形式发放给项目团队成员,项目负责人不低于30%。

    对获国家科技奖、以前三名身份完成的获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在株企业,给予不超过国家、省奖励标准的50%补助。对在株单位工作全职科技人员获得国家、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的个人,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补助。补助可以奖金形式发放给获奖团队成员、管理团队成员或用于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相关活动,其中获奖团队成员奖金比例不低于补助的70%、获奖团队负责人在此比例中不得低于30%。

    在当地落地产业项目,政策也给出了最高可达300万元的重金鼓励。政策还积极鼓励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在株设立技术转移机构,从事技术转移服务工作。凡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在株设立技术转移机构,开展了实质性技术转移工作且取得显著效益的,市财政分别给予省内(市外)高校、科研院所最高30万元,省外高校、科研院所最高50万元工作补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