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吉林省白城境内湿地,天鹅从湿地上起飞。新华社记者 张楠摄 |
近日,水利部为遏制吉林省向海湿地生态退化态势,经过深入调研,制定了《2020年引察济向应急补水实施方案》,决定从察尔森水库为向海湿地进行应急补水。
4月7日12时,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前旗境内的察尔森水库开闸放水, 4月8日10时起加大放流,出库流量将控制在65立方米每秒。本次应急补水实施后,向海湿地多个核心区干旱缺水的状况将得到缓解,湿地整体生态将有所好转。
部省会商,远水解了近渴
察尔森水库是一座以灌溉、防洪为主,结合发电、养鱼、旅游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流域面积778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8.3亿立方米,水库设计总库容13.5亿立方米、最大泄流量3500立方米每秒,水资源较为丰富,周边生态环境状况良好。
而在吉林西部地区,近两年受降水普遍偏少影响,江河来水量减少,湖泊湿地蓄水量及水位明显下降,造成向海、牛心套堡两个国家级湿地面积萎缩,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
水利部与内蒙古、吉林两省区相关部门会商,综合考虑察尔森水库可调水量、向海湿地缺水量及沿程输水损失,在确保能够完成察尔森水库下游内蒙古、吉林两省区2020年度供水计划的基础上,确定本次应急补水规模为8000万立方米,补水时间为一个月。
水利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引察济向’应急补水,路线起点为内蒙古自治区科右前旗境内察尔森水库,通过洮儿河河道至吉林省洮南市瓦房镇龙华吐分洪闸,再经引洮干渠至通榆县向海水库,线路全长192公里。”
专家预计,此次应急补水后,向海湿地白鹳、大鸨、黄榆3个湿地核心区干旱缺水状况将得到有效缓解,鹤类核心区水面面积将增加50至70平方公里,大大扩展鸟类觅食和筑巢范围,对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向海湿地水面面积大幅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调节局地小气候,也将为湿地保护区在苇田、牧草、水产养殖和旅游方面产生良好经济效益提供有利条件。
中国环境行为法学会专家组成员、高级工程师张志刚表示:“相比我国生态补水的著名案例和工程,8000万立方米的补水量不能算多,但是针对此次工程的实际操作我们不难发现,调研深入、准备充分、依量而行,既不影响内蒙古境内的生态现状,又解决了吉林省境内湿地缺水的问题。因此我们说,要想让远水解得了近渴,首先就是要立足实际,措施得当。”
实施生态补水,科学施策是前提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随着对湿地生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生态补水成为我国诸多湿地为防止生态退化而采用的生态恢复方法,旨在补给湿地生态系统的水资源短缺量,维护湿地系统生境的动态平衡。
“当湿地生态遭遇威胁时,对其恢复主要是通过调整湿地生态系统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保障生态系统的生态完整性和功能的可持续性,而水是这一切的基础。”张志刚说:“但是,实施生态补水,科学施策是前提。”
湿地生态补水量的确定在实施湿地生态补水措施中起先导性作用,合理的生态补水量需通过生态需水量来确定。生态需水量是指将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维持在一定水平所需的水量,湿地生态需水量要根据生态保护目标来确定。
“生态补水与湿地生物、湿地环境息息相关,确定生态需水量,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通过水文模拟法、生态响应模拟法、遥感模拟分析法等系统方法进行测算、研究、预估,而后制定有效的补水策略。”张志刚介绍。
张志刚认为,在此之前,内蒙古已经总结了黄河向乌梁素海湿地进行生态补水的成功经验,此次引察济向生态补水工程将会有效改善向海湿地生态退化态势,激活湿地生物多样性,完善当地生态链,有望重建湿地的局地小气候。
张志刚建议:“向湿地进行生态补水,已经成为调节生态治理策略、缓解湿地生态危机的重要科学手段。在实施生态补水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继续提升科学施策的方法,如提升湿地生态需补水量的理论指导性,完善地面监测系统,加强补水效果的定量研究,建立制定和完善生态补水方案的方法体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