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09日 星期四
他牵头电视显像管国产化,为国家节省投资10亿
——追忆我国显示科学与技术领域开拓者童林夙

留声机

金 凤

    他出生于一个传奇家族,父亲童寯是中国建筑界宗师,与梁思成、杨廷宝、刘敦桢并称“中国建筑四杰”。二叔和三叔是知名的电机专家和微生物学家。他的两个儿子,也成就不凡。长子童文是华为5G首席科学家。次子童明任职于同济大学规划系教授。

    他的一生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洪流中。1955年7月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先是参加了钱三强、何泽慧团队的中子弹研究项目,后调入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任教,一头扎进电子束物理和技术领域,上世纪80年代,牵头我国电视显像管国产化研究。

    童林夙,著名物理电子学专家,中国显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开拓者,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这位儿子眼中的严父,学生眼中的严师,4月2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享年87岁。

    直到最后关心的仍是物理领域前沿动态

    即使已经87岁,童林夙依然关注时下热门的话题,这也犹如他跌宕起伏的人生,每一步都在国家和时代发展的转折点上。

    “我最后一次见他,他关心的仍然是物理领域的前沿动态。”童林夙长子童文回忆说,令他印象深刻的是父亲对于人工智能的热情,“他跟我说,如果人类所有的知识都可以储存在大脑里,那所有人的知识鸿沟就都可以填平,我们就有可能培养出更杰出的人才。”

    1933年12月,童林夙生于上海。从小爱好数学、物理的他,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求学期间,他曾师从我国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胡宁、王竹溪。1955年7月从北大毕业后,他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大连海军基地,成为我国首批核潜艇研制团队的成员,随后又参加钱三强、何泽慧团队的中子弹研究项目。1957年,童林夙调入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任教。

    次子童明童年印象中的父亲,总是一副忙碌、严厉的身影。“1975年左右,父亲要经常去北京出差。即便在家,也总是把自己关在屋里研究他的课题。他非常守时,稍微迟到一点,他会非常不开心。”

    这份专注和惜时如金,让童林夙取得了不凡的成就。自1975年以来,童林夙先后主持了全国31厘米黑白显像管联合设计、10厘米黑白扁平显像管及电视机、新型高分辨率彩色显像管(1988年国务院引进国外智力领导小组重点项目)、1000线单色内偏显像管等项目。

    1983年6月,他领衔研究的十二英寸扁平显像管,体积缩小一半,耗电减少一半,可直接使用干电池。当时,我国有2000万台电视机,如果都采用这种扁平显像管,节省的电能会相当可观。“他早期对显示器件形态便携化、功耗节约化的追求,是如今各类新型显示技术发展的核心目标。”东南大学显示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张宇宁说。

    1987年以来,童林夙参加并主持了对国家22个大型彩色显像管项目的评估,为国家节省投资额10多亿元。历经几代技术更迭,信息显示已成为我国电子工业支柱产业之一。他在管内偏转型显像管领域,进行了原创性研究,解决了管内真空放气、管内偏转线圈高电压隔离、屏幕光栅预校正等问题,研制出国际首创的黑白和彩色内偏显像管。该成果被国际权威机构斯坦福国际研究所评为1997年度全球八大彩色显像管新技术之一。

    让自己的研究方向符合国家需要

    “童老师很早就为我们打开了国际视野、开了高校国际合作的先河。对于如何与外方企业合作,如何处理知识产权事务,我跟着童老师在读博时就开始接触了。”童林夙的1993级博士生、东南大学科研院副院长张晓兵说,经过多年的考察交流,童林夙带领团队于1994年与飞利浦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成立东飞显示管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至今双方合作时间已逾25年之久,依托该中心发展壮大的东南大学显示技术研究中心,成为教育部首批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单位之一。

    “直到两三年前,童老师还坚持每天到办公室,看文献、审论文、跟我们交流。他对最新的显示技术总是很痴迷,我们每次做显示屏像质评价,他总是年龄最大的被试对象。”张宇宁说。

    青年时代的童林夙在社会动荡中求生存、精进学业。他秉承一个信念:“无论发生了什么,都要好好念书,而且让自己研究的方向符合国家的需要,推动国家的进步,要正确处理读书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

    如今已经身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华为无线CTO兼5G首席科学家的童文,读高中时,高考还没有恢复,未来何去何从一度迷茫。“父亲有好几次找我谈话,他说,未来不管怎样,都要读大学,要打好数理的基础。”童文说,选择大学的专业时,童林夙鼓励他应该学以致用,后来他选择了无线电专业,博士毕业后,长期从事移动通信技术研究。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