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01日 星期三
不向虚假广告要“疗效”,要向科学要答案
张景阳

    近日,各地市场监管部门从严从重从快查处一批虚假违法广告典型案件,消费者拍手称快。

    细数这些广告,共同点是假借抗疫之名、严重脱离实际、背离科学,产品宣传与实际不符。当此之时,打击这种行为的那只手一定要硬,收看这种广告的消费者头脑一定要清醒。食药的管理和使用,要向科学要答案。

    从严打击虚假广告的力度,要从“疫时”向“平时”延伸。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利欲熏心的违法商家看到了“商机”,恶意抢注商标、恶意蹭热点的行为遭遇全国声讨和打击之后,虚假广告悄然滋生。但事实上我们应该看到,违法行为的出现与疫情并无必然因果关系,而且我们可以发现,本次疫情的发生,让我们看到了管理部门整治手段的雷霆效果,意识到了加大打击此类违法行为力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而有利于更加科学严格的管理手段快速出炉。

    不论是“疫时”还是平时,都要建立健全广告的法律监督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加强广告发布前的审查制度。广告审查制度是保证广告内容真实、合法的标尺,要依法严令商家在广告管理机关的监督指导下,设立广告检查机构, 依照统一标准,在广告发布前对广告内容做“事前检查”,不得脱离实际、恣意妄为;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进一步完善广告发布相关的行政规章、标准制定等,实时接受违法广告投诉, 实现高效查处和复议广告违法虚假案件;要充分发挥广告协会及其他群众组织的作用, 积极组织群众力量对《广告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进行监督,一旦出现虚假广告,能做到及时提供线索, 由执法部门给予严厉打击。

    杜绝虚假广告,需要加大持续科普力度,提升民众辨识能力,让欺诈行为无处遁形。毫无疑问,不法商家敢在疫情期间冒天下之大不韪,就是抓住了消费者“将对疫情的高度关注和消费选择不自觉地掺杂在一起”这一心理,说到底,不少消费者在此类知识和常识上还处于相对弱势。因此,只有用科普来武装消费者的头脑,提升民众的辨识能力和选择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对广告欺诈行为进行釜底抽薪,让这类违法行为无所遁形。

    疫情的发生使得关于饮食、健康、医药等相关科普达到了一个新高度。疫情防控胜利在望,但是科普力度仍要持续加大。要以法律法规宣传为基础,保护消费者依法消费的权益,树立消费者科学消费的信心;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融媒体等快捷高效的传播渠道,有组织、有目的地向民众进行知识普及和常识普及,有力提升消费者判断力和辨识力;要通过案例宣讲、行为规范等方法,着力培养消费者的科学消费意识,让民众在选择商品时,切实做到不唯广告,不唯宣传,向科学要答案。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