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3月26日 星期四
一手抓生态保护,一手抓绿色发展
国家战略下的万里黄河“春耕图”
王迎霞 本报记者 王延斌 乔 地 王海滨 张 蕴 张景阳 史俊斌
黄河生态补水“救助”乌梁素海。图为河套灌区排水咽喉工程

红圪卜排水站利用灌溉间歇期对乌梁素海实施生态补水。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摄

    沿着黄河的“几”字形脉络一路行走,就会发现,在沿黄九省区中,生态环境治理行动已成群体性自觉。

    这种昼伏夜出,敏捷机警的“雪山之王”在野外摄像机前出现,然后离开。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来无影、去无踪的“雪豹”频频现身是个好兆头。答案最先从青海省传出来。

    3月19日,《青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 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白皮书(2019)透露,该省雪豹数量已超1200只,藏羚羊由不足3万只恢复到如今的7万多只……“雪豹”是促进山地生物多样性的“旗舰代表”,其现身频次也检验着人类狠抓生态环境治理的成效。

    如果我们从青海出发,沿着黄河的“几”字形脉络一路行走,就会发现,在沿黄九省区中,这种生态环境治理行动已成群体性自觉。

    小草是“主角”,孕育着高原的生灵

    没有人能比高原人更明白,一棵小草对“提高水源涵养能力”这一国家任务的意义。

    这几天,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草原所副所长刘文辉正为拿到新种子“身份证”的消息所振奋。这不是普通的种子,而是集抗旱、耐寒、耐盐碱、耐践踏等诸多优点于一身的新品种——“环湖”毛稃羊茅和“环湖”寒生羊茅。至此,青海省用于生态环境治理的优良牧草品种达到13个。

    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生长季短,草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作为“主角”的小草,孕育着高原的生灵。青海作为黄河的发源地,肩负着“提高水源涵养能力”的使命。而科学家们知道,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特别是退化草地改良过程中,选择什么样的草种,事关成败。

    刘文辉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这两个新品种是生态环境治理、天然草地改良、人工草地建植和高寒地区草坪建植的优良牧草,“从野生资源采集,田间初步筛选,品比试验,区域试验,推广示范等凝聚着几代人的努力”。

    “小草地,大作用”,不仅仅是青海省的现实,也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治理黄河的关键之一。

    自中卫市入境,至石嘴山市出境,短短397公里长度,虽不及总长的1/13,却让这里收获了“天下黄河富宁夏”的实惠。

    一个月前,一场以“增加黄河流域林草植被覆盖度”为主题的行动低调启动,务实的宁夏人提出,“今年宁夏计划完成营造林120万亩,治理荒漠化土地9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5.8%,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6.5%。宁夏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推动黄河流域宁夏段生态保护和治理,增加黄河流域林草植被覆盖度”。

    定目标之后,需要有行动,抓落实。

    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到,该区将制定《黄河流域宁夏生态保护修复及重大项目方案》,在黄河流域宁夏段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区、平原防护区、沙化土地治理区四个区域,实施黄河支流源头水源涵养林建设等十大重点生态工程项目。

    “几”字弯处,水土保持成重中之重

    途经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时,黄河勾勒出一道“几”字弯。

    内蒙古如何治理黄河?“乌梁素海方案”是一个破题之策。每年3亿多立方米的河套灌区农田排水,经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生物净化后排入黄河,入黄水质直接影响黄河中下游的水生态安全。

    但现实是近几年的乌梁素海饱受来水量减少、工农业污染等困扰,“黄河水资源的分配指标是有限的,既要保证灌溉,还要保障乌梁素海的充足水源,我们必须从循环治理、科学治理、高效利用上想办法。”黄河水利委员会河套灌溉管理总局的负责人表示。

    在内源治理、生态补水、入海前湿地净化、网格水道、芦苇加工转化等工程的推动下,2019年乌

    梁素海实现了5.6亿立方米储水。农田退水的水量没有减少,而水质却发生了质的变化。

    如今,恢复生机的乌梁素海已经开始向黄河进行水资源的反哺。

    治水不治沙,万事一场空。按照水利部门统计,虽然国土面积占全国的1/50,但陕西土壤流失总量却占到全国的1/5。一手抓水土保持,一只抓高质量发展,如何破题?

    站在陕西省榆林市清水沟村黄土塬上放眼望去,波澜壮阔的山地苹果园在近坡与远山间递次排开。

    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土地上下足“绣花”功,这里治沟造地、平整梯田、沙地改土……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同时,陕西不断寻求特色产业发展是关键一招。与苹果产业一样,幅员广阔的陕西土地上,许多的特色产业在沟沟梁梁间扎下根来。

    在此之外,这里的黄土高原上建起了5万多座淤地坝,既能拦截泥沙、保持水土,又能淤地造田、增产粮食,从源头上封堵了向下游输送泥沙的通道。同时,这里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取得了看得见的效果。

    春天是植树的好时节。3月23日,在山西长治太行山绿化工程施工现场,工人师傅们正忙于栽种油松。

    近一个月来,在运城,在吕梁,在阳泉,在晋中等地,植树造林成为共同的动作。分别行动背后,是一项宏大的计划:2020年,该省将持续推进“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治理,完成400万亩营造林和52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任务。

    山地丘陵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80%以上,这让山西建设淤地坝和梯田的条件优越。淤地坝可上拦下保,配套建设坝滩地,种植玉米亩产可稳定在750千克至1000千克;坡地修成水平梯田后,能够实现保水、保土、保肥,种植玉米每亩能增产150千克至250千克。

    栽植于山地丘陵的各种水土保持经济林,在固土保水、防治水土流失的同时,也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渠道。

    在山西,一条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助推脱贫攻坚的新路子已然形成。

    “有多少汤泡多少馍”,以亩产效益论英雄

    “植树节”这天,河南省搞了一个大工程的启动仪式,工程本身颇具看点,目标瞄准“在黄河全流域率先树立河南标杆”。

    这一条长达373.83公里的生态廊道,将沿黄河的八地市和济源示范区串联起来;大工程下的18子工程,囊括了生态涵养、湿地保护、田园风光、文化展示、旅游休闲、高效农业等六大功能,170亿元的投资,国土绿化面积可达24.7万亩。

    但在河南省林业局局长原永胜看来,这只是先期动作,河南的目标是“通过点、线、面结合,省市县联动,全面启动沿黄河河南段711公里南北岸、中下游、干支流生态廊道建设”。

    “通过黄河生态廊道建设,带动并最终形成连通全省的生态廊道网络。”原永胜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今年河南计划造林289万亩、森林抚育450万亩。

    时间紧迫,在短短两个月里,从设想,到规划,再到落地,一系列动作见证了“河南效率”:

    今年1月,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谋划实施沿黄生态廊道、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等重大项目;3月初,“施工图”《2020年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要点》出台;如今,大工程开工。

    地处黄河入海口的山东省有些不一样。两个月前,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山东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扬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龙头”。

    如何“扬起龙头”?该省先算了一笔账。

    “第一,搞清可用水量,包括当地水、外来水、降水等都要心中有数;第二,明确用水定额,每人一年用多少水,万元GDP用多少水,每个行业用多少水,要算好精确账;第三,注重空间均衡,‘有多少汤泡多少馍’,在用水指标内谋发展,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

    三个月来,无论是政策出台,还是工程落地,这里都遵循着“生态环保守底线、亩产效益论英雄”的原则,做沿黄地区生态优势转化文章,把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生态旅游、业态创新等结合起来,打造黄河千里生态长廊。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