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王迎霞
平地,起垄,播种,覆土,施肥……全部在一台无人驾驶农机上完成。与以往的条播不同,机械驶过之处,排排田垄笔直,每粒麦种周围均匀地被土壤覆盖。
正值春播时节,宁夏吴忠市利通区金积镇塔湾村,奔忙于试验田里的小麦匀播机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
作为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重大项目成果,这台宁夏农林科学院与江苏大学的“结晶”日前取得重要突破:全国首创优质粮食作物高效生产技术体系,2019年,410亩示范区平均亩产较传统栽培增产11.8%、节水31%、减肥22%。
当春耕备耕遇上疫情防控,塞上大地借力科技的“好风”,向脱贫攻坚发起最后冲刺。
“不在种多种少,关键要种好”
“这台机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匀’,现在连深度也能控制,基本保持在3公分,全国小麦产业体系都非常关注。”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沈强云自豪地介绍。
匀播机为何这么神?
原来,驾驶舱安装了一块触碰式液晶显示屏,农机作业和田块环境等一目了然。点击启动北斗导航系统进入自动驾驶模式,机器便能按照设定好的模式匀速直线前行,千米误差在两公分内。
水资源缺乏、生产方式粗放、土壤生态功能退化、水肥药资源转化效率不高……宁夏粮食生产面临的综合性难题,靠单项技术成果难以解决,一直是困扰科技管理部门的“心病”。
2018年,宁夏科技厅打破分散立项的常规做法,按照“研发一批关键技术和机具、创建一批绿色增效生产示范基地”的目标,启动了优势粮食绿色丰产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总经费1867万元,实施期4年。
时间过半,项目取得重大成果。
主持人是全区小麦首席专家、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桂林国。
他评价称,初步构建了小麦节水减肥增效栽培模式、水稻保墒旱直播艺机一体化栽培模式、玉米籽粒直收节水减肥增效栽培模式,亩节本增收分别为120元、180元、140元。
“不在种多种少,关键要种好,科技人员就应该在技术和产量上拿出高招。”沈强云有感而发。
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百米跑”
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宁夏贫困县只剩最后一个。
3月6日,自治区扶贫办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指挥部第十一场新闻发布会上通报了2020年的目标任务:一是实现西吉县脱贫摘帽、全区1.88万人脱贫出列;二是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
科技人不待扬鞭自奋蹄。
“我们已经安排各市县区科技管理部门、项目承担单位全面推动今年科技项目的实施。特别是结合春播做好项目的田间布设和试验启动,通过现代化信息手段向全区推送,解决当前农业技术服务问题。”宁夏科技厅农村科技处处长徐小涛表示。
对农户最实用的,莫过于该厅紧急组织专家编印的《疫情防控期间专用急用农业科技先进适用技术手册》。
这份饱含农业科技工作者心血的册子,涵盖林果、草畜、小杂粮等6大类产业36项产业提质增效新技术。截至2月底,全区170名科技扶贫指导员和932名科技特派员已利用微信、QQ等线上平台发送近17万份。
而从3月10日起,科技厅又将组织11名教授在宁夏技术市场开展“农业科技大讲堂”线上公益培训。
即将当“主播”的宁夏大学西部生态与生物资源开发联合研究中心副教授李吉宁,打算开讲《宁夏中药材道地品质种子种苗特征》。
“产业兴,脱贫才有希望。这正是农业科技人体现价值的时候,很期待。”他说。
要脱贫攻坚,更要乡村振兴
“防疫战”叠加“脱贫战”,是一场硬仗。
即便已经摘帽,一刻也不能松劲。
惊蛰,中卫市海原县关庄乡高台村,宁夏科技厅驻村工作队正在马铃薯优质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示范推广基地忙前忙后。这是村里8个科技种植示范点之一,也是依托东西部科技扶贫合作项目倾力打造的增收主渠道。
3月4日,这个宁南山区县城刚刚宣布脱贫摘帽,高台村第一书记曾明和扶贫干部陈建军、李群却坦言任务还很艰巨。
“虽然摘了帽,但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工作队还得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巩固脱贫成果。”曾明说。
助推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带动农业结构加速调整,亦是顶层设计的核心。
为提高农业高质量发展科技引领支撑能力,宁夏科技厅制定了《2020年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农业结构调整科技支撑专项”重点项目指南》,力争突破优良蔬菜林果新品种引选、设施土壤改良永续利用等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瓶颈。
专项推行以技术需求为导向的项目形成机制改革,整合资金1400万元,鼓励通过东西部科技合作和产学研深度融合开展联合攻关,创建研发、示范、推广一体化的农业科技创新模式。目前项目网络评审已经结束。
“我们将更加注重科技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宁夏科技厅副厅长刘常青称,唯有此,脱贫摘帽才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