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3月06日 星期五
“抗疫期间,我在罗马上网课”
——记中国科大访问教授安东尼奥的洲际网络教学故事
本报记者 李 钊
托尼在意大利首都罗马自己的家中,通过网络给中国学生授课。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国际战“疫”行动

    安东尼奥·巴洛切利(Antonio Baroncelli)任教于意大利国家核物理研究所,老师和同学们都亲切地称他“托尼”。从2019年起,托尼开始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ATLAS课题组国际访问教授,从此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去年2—5月,托尼曾在中国科大开课3个月,对这里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今年,他本来预订了2月14日情人节当天的返华机票,准备开始今年在中国的春季教学,但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原因,不得不向后推延。他迫切期盼着早日返回中国,重新走进那片让他魂牵梦萦的校园。

    对托尼来说,网上教学是个新鲜事物

    停课不停学。为了让暂时不能返校的同学及时跟上教学进度,中国科大在2月下旬就全面开始了网上教学。托尼虽然身在意大利罗马家中,但已经上了3次课,都是通过网络视频的方式进行。他的课分别排在周一和周三:周一90分钟,分为两段,中间休息10分钟;周三课程长达135分钟,分为三段,一、二段间隔5分钟,二、三段间隔30分钟。

    这样算下来,托尼每周要在网上教学5次,每次45分钟,还不算他大量的备课时间。这对一个71岁的老人来说,确实殊为不易。托尼说,只要学生们能够有所收获,他的辛苦努力就算没有白费。

    对于年逾古稀的托尼来说,网上教学是个新鲜事物。调设备、装电脑、备课件,和中国联系,每一项工作都要耗去他大量精力。而且托尼还得克服意大利和中国7个小时的时差,完全打乱了自己的作息时间,但他愿意“一切为课程让路,一切以教学为先”。

    学习需要氛围,视频授课难以互动

    托尼说,在线讲课虽然一开始不适应,慢慢也能调整,最苦恼的是,网上视频授课完全感受不到同学们的回应。他并不清楚相隔万里的屏幕那一端,中国学生究竟听懂没听懂,掌握了多少。去年在合肥教学的时候,他能随时关注到学生们脸上的表情反应,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和课程难易,也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回应,很多同学都会热情地提出问题。但今年头3次在线教学,他看不到同学们的回馈,让他们提问也没人反应,这让托尼一筹莫展。

    托尼坦言,对宅在家里上课的中国学生来说,在线学习也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学习需要氛围,这方面家里的卧室和学校的教室远远不能相比。在学校,一个教室里整整齐齐坐着几十个年轻学子,他们互相之间就形成了一个神奇的能量场,大家彼此激荡,相互鼓励,一个眼神、一个笑容,可能都会帮助到学习。可现在一个班三十几个学生都分散在各自家里,他们既不能及时跟上老师的节奏,更没有同学们之间的呼应鼓励,学习效果自然是大打折扣。

    去年在合肥,托尼和近代物理系的另一名中国老师合上“粒子物理”这门课,托尼上前8周,中国老师上后8周。托尼还不知道今年的安排,但他希望这种模式可以继续。托尼希望,全世界的疫情可以早日结束,中国科大校园能够早日重新开放,这样他就可以回到合肥,再跟同学们面对面交流,这样的效果、效率无疑都要好得多。

    中国的做法为世界树立榜样

    采访最后,托尼动情地说:“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中国有着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民。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中国人民团结一致、万众一心,展现出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毅力勇气,一个个白衣逆行的医护人员,10天时间就建成的紧急医院,让全世界震惊,对中国刮目相看。”

    谈到中国抗击疫情的成功经验,托尼毫不吝惜自己的赞扬:“中国的做法为世界各国树立了榜样,包括我们意大利在内的其他国家都在向中国学习,尽最大可能降低新冠肺炎的影响。中国有着非常优秀的大学,有着世界上最卓越的学生。疫情终将过去,而伟大的中国必将快速发展起来,重新发出灿烂的光芒。我对此深信不疑!”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