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2月28日 星期五
抗疫不误农时 科特派与农民“同耕一片地”

王迎霞 本报记者 王延斌 寇 勇 

张景阳 谢开飞 刘 昊 

通讯员 杨 兵 张志兴 陈鸿飞 

胡卓晖 路 霞 张纫芳

    对搞了半辈子桃树研究的山东莒县桃树研究所所长刘立常来说,利用短视频社区“快手”,向当地桃种植户宣传普及桃棚温湿控制、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还是一项全新的尝试。但疫情当前,这位科技特派员与种植户线上见面也属无奈,好在并不影响双方对接的效果。

    疫情打乱了科特派们“亲赴一线”的计划。在疫情防控战中,他们抗疫不误农时,在田间地头之外开辟了服务农民兄弟的“第二战场”。他们借助互联网、大数据、AI等新技术、新模式加强与“三农”互动,体现出科特派既能“接地气”,又有“新思路”,攻坚克难的务实风格。

    对全国84万科特派和他们服务的6500万农民来说,这个春天,注定是新时代、新战略、新探索的开始。

    “不见面”的专家,也可以“随叫随到”

    “这片百香果要及时采摘,然后枝叶要重新修整。”“大棚里的废渣要及时清理,这块地还需要再施一些有机肥料……”

    尽管疫情防控正值关键期,但福建农林大学林文雄教授终究放心不下正忙于春耕的农民兄弟们。连日来,他带领农业生态研究所科特派团队,戴好口罩,不辞劳苦,出现在莆田秀屿营边生态休闲农业园、白山中草药百草园等地。每到一处,这支团队都抓住关键细节,提出种植意见。

    科特派制度已推行20年,站在上一个20年与下一个20年的衔接点上,总有一些新动作,循着时代脉搏,起于田间,由点及面,逐渐燎原,成为风潮。

    眼下,正是龙眼荔枝花穗调控管理的关键时期,根据“数字龙眼荔枝”农业云平台回传图像,结合环境数据分析,广西贫困村科特派、荔枝龙眼产业科技服务团将防控龙眼荔枝花穗冲梢列入密切观察期。

    与龙眼荔枝的情况类似,春节前后是呼和浩特市冬季草莓的集中上市期,以往每斤采摘价在50—100元的草莓今年却因疫情成为种植户们的“心病”,更让种植户周俊表倍感压力。无奈之下,他求救于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研究员姜伟,后者在给出精准对策的同时,还通过“呼和浩特科特派”微信公号推出“微课堂”,为种植户送经传宝。

    非常时期,一部手机作为“移动端”,承载了科特派与农民们更多的期望。

    疫情改变了服务方式,却改变不了俯身农田的初心

    “居特派员,今年归东山野葡萄新种要注意什么问题?”“首先要选壮苗种植。二是要结合实际情况,每亩种植10株。另外种植后淋定根水,用草覆盖,保持湿度,确保种植成活率。”

    2月27日,接到了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归东村党总支书记龙秀昌的来电,该县水果生产管理办公室农艺师居军成在电话里指导起了归东村的葡萄种植。不到一个月,这已经是他近三十次接到类似求助电话了。

    宁夏海原县砂甜宝硒砂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科技特派员丁晓龙,用手机“遥控”统计农户农资需求,联系多家化肥、种子、地膜、农业机械等生产厂家,统一采购,将农资送到农户家中。在江西南昌,科特派胡利珍利用微信视频,帮助蒋巷镇的江西黑豚养殖有限公司解决疫期黑豚牧草选择和疾病控制等难题……

    疫情改变太多东西。其中,原先电话、微信被看作是“偷懒”的沟通方式,现在却被科特派们做得实实在在,这一切缘于他们俯身农田的初心。

    科特派是农业战线上的精英,他们或是共产党员,或是劳动模范……他们的理想、追求与脚下的土地息息相关,与农民的生活状态息息相关。这一点,正如宁夏科技特派员创业指导服务中心负责人所言,“越是艰难时刻,越要体现担当。相信在这些有使命感的科技特派员的带动下,一定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疫情对春耕备耕工作的影响。”

    上述种种,也说明一个道理:科特派制度植根三农,精准契合着、引领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新特征、新迹象,一方面将科特派的脚深扎到土地里,另一方面创新各种服务方式,打通科技成果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