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磊 本报记者 过国忠 王健高 俞慧友 金 凤
习近平总书记2月23日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指出,要综合多学科力量开展科研攻关,注重调动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的积极性,在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推广有效的临床应用经验。
战胜疫情,离不开科技支撑。在与新冠肺炎抗争的战场上,各地的企业、高等院校以及科研机构都在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强化协同创新,开展联合攻关,一项又一项高端科研成果如同暴雨过后的春笋破土而出,成为抵御新冠肺炎的“防护墙”。
青岛:“海藻纤维”支援口罩生产企业一线战“疫”
口罩成了“抢手货”。
连日来,在位于青岛市城阳区的一个生产车间内,由青岛大学海洋纤维材料研究院与青岛源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产学研结合带来的抗疫新成果——海藻纤维正在等待向外发货。这些海藻纤维将作为KN95海藻纤维医用口罩的原材料,支援口罩生产企业一线战“疫”。
“海藻纤维是从海洋生物里提取的纤维,纯天然、可生物降解,具有亲肤抗敏的功效,舒适度接近羊绒,用作口罩里层,既抗菌又舒服。” 青岛源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裁王海宁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海藻纤维口罩将传统口罩的第三层纺粘无纺布替换成含量20%的海藻纤维做成的水刺非织造布材料,抑菌率达95%以上,远高于普通纤维的60%左右抗菌率,且每只口罩的原料成本仅增加5—8分钱。
据悉,海藻纤维自正月初六开始生产,供应量为每天500公斤到1吨,至今已被泰州爱薇、泰州乐宁等多家口罩生产企业作为原材料,累计生产出约200万只KN95海藻纤维医用口罩,发往包括湖北在内的多个省市。
南京:低功耗物联网定位信标实现方舱医院动态管理
截至2月21日,武汉已经有13家方舱医院开舱,可提供床位13348张,未来还计划再建设多家方舱医院。在当前医院场地规模较大、病员数量较多的情况下,如何用好方舱医院、管理好方舱医院,成了患者早日痊愈的关键因素。
在了解到方舱医院的情况后,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国家专用集成电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多家合作企业联合研制了一套低功耗定位信标产品,目前已紧急发往武汉,部署后可实现医院内人员及物资的实时定位及动态管理。
项目参与人之一、东南大学苏州校区集成电路重点实验室主任刘昊介绍,这套系统可以监测院内病人在活动区域范围内的实时位置及运动轨迹,并提供越界报警等信息服务;能够实时统计方舱医院内各类型人员的数量及区域分布。在院内病员遇到突发情况时,还可通过佩戴的定位标签一键呼叫,并对院内安装定位标签的医疗设备进行资产追踪及管理。
“目前,设计的电池供电寿命为3年,测量的位置误差控制在1米内。”刘昊表示,这套低功耗物联网定位系统投入使用后,希望可以为方舱医院提供一个可视化平台,提高管理效率,让患者早日康复出院。
长沙:超级计算机助力,成就核酸检测中的急先锋
目前,核酸检测依旧是确诊新冠肺炎一个不可或缺的手段。
早在1月底,位于长沙高新区的湖南圣湘生物研发的一款科技部应急专项支持的应急技术攻关产品“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在通过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书后,便迅速在医院推广应用。该试剂盒最快可在30分钟内出结果,有望大大缩短检测时间。这一成果得以快速研发成功,得益于湖南圣湘生物与湖南大学国家超级计算机长沙中心进行的产学研高度结合。双方共同成立了以生物信息为先锋的应急技术攻关小组,在第一时间获取了新型冠状病毒序列后,同时将其余六种冠状病毒的相关序列下载到生物信息服务器,进行多序列比对分析,并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确定了新型冠状病毒所特异的靶标序列区段,进行了引物和探针的设计,用于开发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试剂盒。
无锡:传统中药煎煮步入自动化
“我们研究院自主研发的全自动智能中药煎煮系统,彻底改变了传统中药煎煮模式。目前,使用该系统的无锡星洲医药有限公司日产抗病毒中药汤剂可达3000张处方。”2月26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锡研究院院长唐敦兵说,每天提供给疫情防控第一线的医院、派出所、城管等单位,为一线防控人员增强抵抗力起到了保障作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锡研究院是高校与无锡市惠山区政府等联合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致力于科技难点攻关、服务地方企业。全自动智能中药煎煮系统主要基于学校擅长的自动化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化技术,让中药煎煮实现全流程可监控、标准化作业,降低了成本,提升了产能,展示了现代全自动流水化技术的优势。
负责此项目研发的南航教授臧铁钢告诉记者,研发团队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通过走访众多中医专家,对接临床需求,使系统在保证高效率生产的同时,保留一煎二煎、文火武火等传统煎煮工艺要求,让药物浸泡更彻底,在煎煮过程中发挥配伍效应,更大程度发挥药物有效成分的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