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制出全国首发新型冠状病毒核酸超快速检测试剂盒;投入2000万元用于疫情防控应急科研攻关;推动磷酸氯喹从广州推广至广东全省使用,并在湖北开展临床试用;在全国率先推出“穗康”小程序线上口罩预约购买系统……
这是广州市在疫情防控面前交出的部分“答卷”。
自疫情发生以来,2月17日、18日,连续两天广州市报告新冠肺炎新增确诊病例0例,截至目前无死亡病例。作为拥有2000万人口的一线城市,广州是如何做到的?
“科技就是担当!”科技日报记者在广州市采访发现,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广州市科技战线的广大科研工作者、科研机构、企业等,以专业的素养、无畏的勇气始终奋战在战“疫”第一线,为战“疫”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火速部署科研攻关
科学敲定主攻方向
战“疫”过程中,占得先机是防控的重要条件。疫情发生后,广州市科技部门立即研究部署,并于1月23日召集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省实验室专题研究。当天,省市联动启动应急立项,围绕重症肺炎临床救治、院感综合防控、病毒溯源与流行病学、致病机理、疫苗研发、药物研制、检测诊断等进行攻关。
此后,广州市推出一系列动作:
1月27日,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省实验室启动首批紧急攻关项目,涉及快速检测、疫苗开发、药物研发、致病机理与优化方案、人工智能应用等领域。
2月4日,广州市就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科技项目管理有关事项印发通知,充分发挥科技赋能作用,简化程序,实行“不见面”服务。
2月14日,广州市科技局出台“暖企20条”,通过资金支持、金融引导、简化流程多措并举支持科技企业战“疫”,从四大方面支持科技企业。其中,投入2000万元用于疫情防控应急科研攻关;在广州市健康医疗协同创新重大专项中安排不少于2000万元用于重大传染病防治技术科研攻关;安排1250万元鼓励和支持本市创新创业载体为承租的中小微企业减免租金;提前拨付3500万元用于科技企业科技金融补助。
2月17日,在省市联动及组织省实验室开展应急攻关的基础上,市区联动确定了21个支持项目,支持总金额超过2000万元。
科学家一线“挂帅”
科研机构冲锋陷阵
广州战“疫”取得重大突破,离不开本地科学家的“统帅”作用,在钟南山院士、徐涛院士、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院长陈新文带领下,重点科研机构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作为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始终奋战在战“疫”第一线,在他的指导下,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联合广州海关技术中心在P3实验室分离出病毒后展开了药效筛选,筛选54个已上市的中药和化药,开展抗新冠肺炎病毒的体外药学研究。
钟南山院士团队成员、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授赵金存介绍,实验室团队在患者粪便样本中分离了活的冠状病毒……
作为中科院应对疫情科技攻关小组组长,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省实验室主任徐涛院士主持实验室科研攻关工作。该实验室围绕快速检测、治疗、疫苗等3个方向共部署首批应急专项,成立紧急攻关队伍,组织实验室优势力量进行集中攻关。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呼吸科主任江山平、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副院长李尹雄等亲自签署紧急攻关任务《责任状》,用自己的职业生涯和科研信誉作保证,带领项目突击队分秒必争、攻坚克难,保证全部精力投入,不从事与此无关的工作,并在任务完成前不考虑论文发表和个人利益。
在一批科学家和科研机构的努力下,磷酸氯喹科研临床试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推动磷酸氯喹从广州推广至广东全省使用,并在湖北开展临床试用。
科技企业大展身手
独门秘方各显神通
记者采访发现,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广州市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发挥自身的优势,在疫情面前大展身手、各显神通。
检测类企业快速出击。达安基因作为国内分子诊断龙头企业,研制出全国首发新型冠状病毒核酸超快速检测试剂盒(PCR—荧光探针法)。1月29日至今已生产出货诊断试剂盒302万人份,实现最高日产量突破53万人份,助力第三方检测机构开展临床样本筛查工作。
防治类企业,布下疫情防控“天罗地网”。广药集团1月27日提前复工复产,生产车间实行“三班倒”,24小时不间断生产,加班加点,保证抗病毒口服液、猴耳环消炎片等抗病毒药品的市场供应。2月18日,广药集团下属广州白云山光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紧急生产磷酸氯喹,首批药品已生产完毕将在近日上市并投入临床。
保障类企业,也马不停蹄。广州紫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探测体温红外热成像测温仪在广州南站等地安装。该设备支持多人同时移动测温,测量温差在±0.3℃之间,一旦体温超过37.2℃会自动报警提示风险。
另外,高新兴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升级版5G警用巡逻机器人“亮相”,可实现红外线5米以内快速测量体温,并识别过往人员是否戴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