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2月06日 星期四
虽然你看不到,但我的口罩后面是微笑
2月4日,在江西省南昌市昌北机场,江西援助武汉医疗护理队成员准备登机。新华社记者 万象摄

白衣战士抗疫日记

    “当我走出医院大门,暖暖的阳光照在身上,我想,今天也是阳光明媚的一天,明天只会越来越好!我们一起加油吧!”

    “虽然我们不是军人,但我们都按照军人的执行力要求自己,严格遵守上级安排。”

    “因为病毒侵袭,每天都有人离开这个世界。但我们要勇敢,要和他们一起熬过这一关。”

    挺进新病区一起战斗

    2月4日 武汉同济医院 晴

    国家援鄂医疗队队员

    王军红 北医三院急诊科主治医师

    早上8点钟,我已经醒了。从昨天19点到今天凌晨3点,发生的事情依旧历历在目。

    2月3日接到通知,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改造的危重病房已经完工,晚上要去那边开设新病区。队长一招呼,大家即刻响应。虽然我们不是军人,但我们都按照军人的执行力要求自己,严格遵守上级安排。

    按照上级安排,2月3日当晚预计收治30—35名患者。我的内心有点忐忑,北医三院副院长沈宁安慰我:“没事,大家一起。”急诊科的李姝姐对我说:“咱们北医三院抢救室什么阵仗你没见过,不怕。”没办法,属兔子的人可能胆小。

    火车往前开,全靠车头带。不到19点,大家已经在驻地一楼大厅集合完毕,乔杰院长跟沈宁副院长亲自带队,大家斗志昂扬地向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前进。快速熟悉新病房环境后,全员即刻更换防护服,乔院长亲手给大家的防护服上写名字标识。

    20:50左右,第一位患者到达病房,副院长沈宁带领我们进病房对病人进行了问诊。病人陆续到来,我们问病史、评估病情、开医嘱、写病历。得益于北医三院援鄂国家医疗队梳理出的工作流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6个小时共收治了24位患者,其中危重症患者3人。

    凌晨3点,北大人民医院的同事来接班了,北医三院的队员们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自己干得越多,留给其他同事的尾巴就越少,我们是一个整体。终于下班了,大家都开玩笑说这是“北医三院抢救室的Plus版”。

    车开了,驶向驻地。武汉的夜是安静的,车上更安静,虽然只有短短十分钟的车程,大家都睡着了。

    葛庆岗队长、袁晓宁书记和李少云护士长不知有多久没睡觉了,他们的眼中充满了血丝;57岁的王丽副队长是武汉人,她主动请缨来到援鄂医疗队,用实际行动回馈家乡;接连作战的李超、程秦医师现在依然在一线;第二批援鄂队员李姝姐来武汉后,随即参与新病房建设,参与讨论工作流程,今天晚上还要继续和我们一起战斗……

    请帮忙编个“善意的谎言”

    2月4日 武汉金银潭医院ICU 晴

    喻赛红 国家医疗队、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护师

    刚刚上完一个晚班。下午6点到凌晨1点,整个人被塞在密不透风的防护服里,熬了7小时,感觉身体达到了承受的上限。

    这个晚班,熬到5小时的时候,我明显呼吸困难,注意力难以集中,肚子还饿得咕咕叫。不过,谁都没敢出去休息一下。毕竟,防护物资太珍贵了,用一套少一套。

    为了支撑下去,我们开始相互打气。还没有我们这么多人来支援的时候,金银潭医院的同行们每天超负荷工作,病人多,护士少。临时成立的ICU各种工作设备不完善,没ICU工作经历的人员占了大多数,每天的工作必须坚持“白+黑”,想想都可怕。但是,那么高的强度,他们都熬过来了!我们没理由不挺住。

    我开始慢慢调整呼吸,转移注意力,以便忘记我的干渴和饥饿。

    在我管的患者中,有一位76岁老奶奶,退休前,她就是金银潭医院某科的护士长。老人来ICU时候,已呼吸困难,吸氧血氧饱和度只能维持在80—82,高流量给氧勉强能到90,第二天,她就只能通过插管来接受治疗。那天,她电话一直响,可她已经接不了了。

    我犹豫地看了下电话,帮她接了。电话那头,是她儿媳妇,来询问自己婆婆的她情况。我回复她,说老人呼吸困难现在气管插管了,接不了电话。电话那头就听到了哽咽。老奶奶的儿媳妇告诉我,公公因感染刚刚去世,现在全家都被隔离,没法给老人送东西和看她。如果老人醒了,请求我们多安慰她,并想办法“编个谎言”,隐瞒家里实情,免得她伤心。

    听完我特别难过,只说了一句:“放心,你们都加油!”

    是的,因为病毒侵袭,每天都有人离开这个世界。但我们要勇敢,要和他们一起熬过这一关。2020年,活着,就会有更好的明天!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2月3日 武汉协和医院西院 多云

    郭京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赴武汉医疗队护士

    今天我再次进入病房工作,熟悉了环境,一切变得亲切而顺手,就连厚厚的防护服好像也不再那么憋闷了。早交班结束后,我和协和医院的护士瞿颖一起,与每位患者打招呼,了解他们的需求。之后是为患者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以及个性化的服药、输液。在病房里转上两圈,让我感觉浑身冒汗。然而在忙碌的工作中,我始终保持着轻松的心情,在雾气腾腾的护目镜和严实的口罩后,我始终面带微笑,虽然患者看不清我的表情,但我工作的好状态,让我负责的患者面对治疗也显得更积极、乐观。

    工作过程中接到一个呼叫,响应后我走到床前准备为患者更换输液。这位患者显得很焦虑,过程中不停提问,“我家里人都不在身边,连个给我送东西的人都没有,姑娘,我该怎么办啊?”“你说我得在这里住多久啊?”在他停顿的时候我插空问了一句:“您今天是不是好多了?”“好多了。”“加油啊!”“哎,谢谢!”之后,他主动告诉我这两天体温降下来了,身上好像也有劲儿了。

    我一边换液,一边安慰他:“一切都在好转呀!我是从北京来的,我的许多同事也在这里。不光是北京,很多省市都派了很棒的医疗队来,国家非常重视,您放心治疗,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患者仿佛从我的话语中得到了安慰,连连道谢,还说想戴上眼镜看看我长什么样子。我说您不用看清楚我,我给您在床边墙上贴了一张纸片,等您恢复点了可以戴上眼镜看看。我在纸上写的是: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请您加油再加油,我们一起努力再努力!

    今天也是阳光明媚的一天,明天只会越来越好!我们一起加油吧!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