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聊装备
本报记者 张 强
以色列国防部近日宣布,一系列针对“铁穹”防御系统的改进测试已成功完成。这些测试展示了先进版本的“铁穹”在应对各种威胁场景下的能力。以色列国防部没有解释这一系统进行了何种改进,也没有详述所针对的未来威胁。
“‘铁穹’是以色列为针对特定敌人、应用于特定场合、拦截特定目标而开发的近程防御系统,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国防科技大学国防科技战略研究智库王群教授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一套“铁穹”由1部EL/M-2084多功能相控阵雷达、1套战场管理与武器控制(BMC)系统和6部20联装发射装置组成,主要用于拦截射程4—70千米内的火箭弹和迫击炮弹。
王群介绍:“以色列国土面积狭小,敌人主要是哈马斯武装以及黎巴嫩真主党——他们都并非国家性的武装组织;威胁方向也很明确,就是加沙地带和黎巴嫩。这些武装组织经常利用非制式的(卡桑)无控火箭弹、迫击炮弹,骚扰靠近以方边境的居民区,频繁造成居民恐慌。”以色列战时对本国民众的生命看得很重,一旦有伤亡,军方的舆论压力很大。而以色列并不愿意频繁主动出击开展清剿行动,因为会有附带损伤并容易扩大冲突,造成不好的国际影响。为此,以色列不得不不惜成本地专门开发了“铁穹”。
“铁穹”主要对付的是土法制造的数量庞大的火箭弹,其成本也就几十到几百美元,非常廉价。而“铁穹”要用精心制作的数量有限的导弹去拦截,相对要昂贵得多。很显然,“铁穹”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成本,为此以色列选择了不那么高端的“塔米尔”雷达制导拦截弹。“即便这样,每枚成本也在4万到10万美元。‘铁穹’与土法制造的火箭弹价格相差太远,已经不能按通常意义上的战争原则核算成本。”王群说。
为“铁穹”专门配备的是一种特殊的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它能快速探测、跟踪和识别来袭射弹,从而通过BMC系统计算和预测出其轨迹和落点,并判断区分出威胁目标和可能的落入区,为拦截弹精确拦截提供信息。所以,改进前的“铁穹”基本只能应对来自加沙地带和黎巴嫩方面规模不大、密集度不高的威胁,且针对的主要是技术含量有限和材质水平不高的简易无控射弹(火箭弹和炮弹),而且改进前的版本防御面积不大、拦截目标单一、抗饱和攻击能力不强,还缺少360度全方位探测和拦截的能力,所以难以用于更高(国家)层面的高强度对抗。
2014年年底的几次实战应用中,以色列官方宣称“铁穹”的拦截成功率超过85%,但美国等国的专家却认为充其量在40%左右。当然,即便这样也非常高。但最近几年,“铁穹”实战应用的拦截效能下降很多,有消息称仅有15%左右。
对此,王群指出:“这其实就是矛与盾的关系。因为哈马斯和真主党也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创新了战法或采用了新战术,有效提升射弹的攻击成功率。”比如饱和攻击,短时间内以分散方式发射大量火箭弹,让“铁穹”应接不暇、疲于奔命;靠前沿实施超近距离游击攻击,让“铁穹”无法及时做出反应。再如,加大射弹的填药量以增加速度和射程,让“铁穹”追不上、够不到。同时,对手可能会拥有小型无人机、巡航导弹。这类武器事先一般都进行航路规划,攻击路径捉摸不定,防御方很难及时发现,甚至不知道它们来自哪个方向,更难组织有效拦截。
王群表示,既然矛更加锋利,盾也要增加强度。合理的判断就是,以色列对“铁穹”或许进行了几点针对性改进。一是提升雷达探测、跟踪和识别能力,并能360度探测和发现来袭目标;二是增强BMC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使它能在更短时间内测算出来袭目标的轨迹和落点、判断出威胁程度。三是改进拦截弹,让其速度更快、拦截精度更高,并可全向出击。这样一来,“铁穹”性能更强、拦截的目标类型更多,包括全向拦截制式的火箭弹和炮弹以及无人机、巡航导弹甚至短程弹道导弹。当然,所有改进都是以增加成本为代价的。
正如外媒所指出的,改进后的“铁穹”提高了能力还可应对低空飞行和吸气式推进的空中威胁,如巡航导弹和无人机,以及具有弹道轨迹的射弹。以色列国防部同时表示,改进后的系统将交付空军使用。以前的“铁穹”主要供陆军,这次特意指出给空军使用有何用意呢?
这主要是因为“铁穹”的使用成本太高,以色列自身难以承受,必须尽可能地向国际市场推销,以最大限度摊薄成本。但如果“铁穹”性能不够、适用面不宽、应对目标不多,就不能有效用于更高强度对抗,那销路肯定是个问题。因此,以色列要迎合国际武器市场需求,就必须进行针对性的改进。
“以色列空军之前曾买过两套‘铁穹’,也一直在进行测试,但始终没形成初始战力,说明仅能应对‘非正规军’的火箭弹和迫击炮弹是不够的,还要能对抗‘正规军’射程更远的巡航导弹和无人机等高端武器。经过改进后,先进版本的‘铁穹’性能大幅提升,或许就满足了以色列空军的要求。自然,为以色列空军所用,也有‘打广告’的想法,有利于打开国际市场。”王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