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林碧锋
在位于云南省保山工贸园区的保山龙源鞋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们在两条生产线上忙碌着,经过他们加工制作的一双双鞋子,得益于当地的一项新探索而走出国门,远销欧洲。
“我们总部在深圳,通过招商引资入驻保山。”该公司负责人张在军说,近年来,受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企业顺势而为到西部开拓新发展机遇,被保山市的区位和政策优势所吸引,于2017年进驻保山工贸园区并成立分公司。
张在军所说的政策优势,就是保山着力推进的“一线两园”建设。近年来,毗邻缅甸的保山着力改革创新“园中园”体制机制,突破行政区划在保山工贸园区建5个县(市、区)园区,并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探索在境外建设工业园区。
所谓的“一线两园”,是以保山到缅甸曼德勒、密支那的交通网络为“线”,推动境内的保山工贸园区及“园中园”、腾冲边境经济合作区和境外的保山市-曼德勒缪达经济贸易合作区、缅甸密支那经济开发区互联互通。
“我们希望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一线两园’促进内外联动。”保山市市长杨军说,目的是把境内园区作为产业聚集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把境外园区作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点,为企业“走出去”搭建良好平台。
其中,选址于缅甸曼德勒缪达工业园的保山市-曼德勒缪达经济贸易合作区,是“一线两园”的重要境外园区。该项目于2017年7月获缅甸有关部门批复,规划总用地1905亩。
就在2018年4月,龙源鞋业成了“一线两园”建设的受益者。在政府的协调组织下,公司负责人前往曼德勒考察,在详细了解区位、资源和政策等情况后,成为第一家落户保山市-曼德勒缪达经济贸易合作区的中资企业。
“政府搭建的新机制新平台,加快了我们在缅甸投资的步伐。”缅甸龙源鞋业有限公司经理朱陆信依然记得,当时考察后,公司就主动租了厂房,经过几个月的设备安装、招工和培训,顺利于当年12月底实现投产。
如今,龙源鞋业在境内外两个园区都成立了分公司,保山公司负责原料采购输出,而缅甸公司则负责加工制作,充分依托保山-缅甸曼德勒-仰光港这条交通线,推动产品走向世界。
“这些鞋子的原材料来自国内的保山公司,在缅甸经过加工组装成品出口。”朱陆信告诉记者,去年底生产的一批鞋主要发往德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家,1.1万双成品鞋分别装在两个集装箱里,通过货车运往缅甸仰光,再从海上运往欧洲。
今年年初,公司又接到了一批欧洲商家的新订单。这些天来,600余名缅籍员工在中方技术员的指导下,开足“马力”赶制今年出口的第一批产品。
这家企业的实践,生动诠释了“一线两园”的潜在优势——
将出口产品粗加工环节放在国内园区,组装等加工环节放在境外园区,实现境内生产和境外销售有机结合,以此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发展集群,同时为国内产品进入缅甸、印度等东南亚、南亚市场,以及进入欧美市场提供便利。
目前,保山市-曼德勒缪达经济贸易合作区已建成厂房4700平方米,累计完成投资约1亿元,入驻企业1户并已投产,已落户并取得投资许可证的企业4户,待厂房建成后投入生产,达成投资意向的企业10余户。预计2020年底先期实施项目将全部投入使用。
“缅甸拥有连接东南亚市场的区位优势,消费市场潜力大。”保山工贸园区管委会主任杨雁斌说,“一线两园”建设充分利用境内、境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随着境外园区的推进,将进一步深化中国与缅甸的产能合作。
杨雁斌补充说,保山市-曼德勒缪达经济贸易合作区项目建成后,预计可为缅甸当地上万人提供就业机会,这将为缅甸政府提高税收收入,改善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增进中缅胞波友谊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