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1月20日 星期一
抓创新源头 让市场“点头” 南京2020年一号文件圈出这些关键词
视觉中国供图
南京某生物医药企业工作人员对产品进行检测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张 晔

    更鲜明的产业指向,更完备的机制支撑,更积极的前瞻探索,更精准的政策供给,让先进技术看得见、摸得着,让创新产品有市场、用得上。

    2020年第一个工作日,南京举行创新名城建设推进大会,并发布2020年南京市委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创新名城建设加快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的若干政策措施》,全方位部署创新工作。

    在2018年和2019年,南京分别以一号文件聚焦创新名城建设,今年的一号文件是前两个一号文件的“3.0版”,在前期政策继续执行的基础上,再拿出18套措施,加快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

    记者梳理2020年南京一号文件,发现其具有更鲜明的产业指向,更完备的机制支撑,更积极的前瞻探索,更精准的政策供给。

    “今年的一号文件更加强调治理能力、更加突出问题导向、更加体现战略导向。”南京市副市长蒋跃建在解读时表示,南京在建设创新名城的过程中,必须把企业的主体和产业的主线牢牢把握好,逐步解决产业结构不优、层次不高等痛点,更加强调产业化落地应用,围绕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配置科教资源、部署创新链条,使三个一号文件形成完整政策链。

    人才与技术共筑创新名城

    “人才是第一资源,南京的创新名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人才支撑。在今年的‘一号文’中,我们把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作为重中之重,提出从企业家发展环境、人才安居环境和政务服务环境三个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南京市人才办副主任陈政说道。

    今年的南京市委1号文件提出要编制主导产业人才地图,加大海外柔性引才用才力度,鼓励企业在全球建设“人才飞地”。优化调整高层次人才科技贡献奖补政策,加大对产业紧缺的外籍高端人才奖补力度。探索以薪资待遇、股权分红、任职经历等社会化评价作为人才认定的重要标准。对符合主导产业方向的重点企业,根据经济贡献赋予人才举荐权;重点人才团队成员可破格享受相关人才服务政策。

    同时,南京还将加强人才实物住房的精准供给、有效供给,让更多人才实现在宁“住有所居”;进一步压缩人才居留许可、工作许可等事项办理时限,建立市领导联系企业常态化制度,努力让营商环境成为人才发展“看得见的保障”。

    “加强技术攻关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南京市科技局副局长傅浩说,今年的南京市委1号文件着重提出要补齐技术短板,突破技术“瓶颈”或“命门”,实行企业与高校院所核心技术攻关课题制、建立主导产业技术攻关揭榜制、探索项目非常规评审评价制和经费使用包干制。

    文件提出,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课题制形式,组织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开展联合攻关;建立主导产业技术攻关“揭榜制”,制定发布攻关榜单,鼓励企事业单位揭榜攻关,按项目总投入的10%—30%、最高2000万元给予支持。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重大平台在宁布局落地的,给予最高50亿元支持。

    同时,探索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项目非常规评审评价制和经费使用包干制,进一步推动前沿引领技术创新。

    完善科创企业森林成长机制

    一流创新需要一流生态,一流生态需要一流支撑。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南京在一号文件中提出,要完善科创企业森林成长机制,企业培育要枝繁叶茂,持续种好移栽大树、育苗造林、老树发新芽“三棵树”。

    具体包括:实施“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企业培育计划,壮大科创板优质上市企业后备队伍,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新增100家左右的瞪羚企业,打造生机勃勃的科创企业森林和高端产业集群。

    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赵成军告诉记者,科创企业森林包括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和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就是针对处于产业链条中不同阶段和环节的“大、中、小,高、中、低”等各类主体制定了更加细致精准的针对性政策,支持企业在产业链关键环节做精做强,向上升级。同时,强调支持龙头企业并购重组产业资源,发挥好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推动重点产业全链条协同发展。

    科创企业森林的壮大离不开企业背后的服务者——科创载体的高质量发展。今年的南京一号文件也突出了对科创载体的支持。例如对新型研发机构、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双创载体孵化的企业成长为独角兽、瞪羚企业的,按每家企业最高50万元奖励载体平台,从而持续推动科创载体能力提升,培育更多优质创新型企业,真正成为南京打造科创企业森林的源头活水。

    同时,推动龙头企业引领带动。赵成军介绍说,龙头企业在产业资源整合、创新创业和新技术、关键技术的应用和攻关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今年的一号文件强调支持龙头企业并购重组产业资源,鼓励龙头企业平台化发展,利用供应链、区块链技术为上下游企业提供支持,从而获得产业链“葡萄串”效应,推动重点产业全链协同发展。

    针对痛点实现更精准的政策供给

    在今年的南京市委一号文件里,针对创新的痛点、难点,有不少举措实现更精准的政策供给。

    比如,在校地融合上,南京全面启动“百校对接计划”,三年内从各板块选派100名科技专员,驻点对接全国100所重点高校院所,精准抓实产学研深度合作,锁定创新源头。

    在创新产品应用上,南京提出“加快先进技术应用场景建设”和“加快创新产品应用示范”,让新技术和新产品得到市场“点头”认可。

    “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市场应用。企业生产的产品需要依靠应用反馈来改进提升,企业创新的价值也必须通过市场竞争来激励形成。因此,创新产品好不好,最终还是市场说了算!”南京市委研究室副主任石斌说。

    据石斌介绍,应用场景就是想通过提供一个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集成创新平台,为新技术、新产品提供真实的试验验证环境、充分的产品集成应用条件、以及包容的政府推广使用机会。为此,做了两方面政策设计。

    一方面,让先进技术看得见、摸得着。今年一号文件从场景应用发布到建设,都提出了一系列举措,特别是要把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燃料电池等先进技术,用于“智慧南京”“安全南京”“健康南京”“绿色南京”建设,让南京广大市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另一方面,让创新产品有市场、用得上。创新产品是企业的成果,市场是成果的出口。今年一号文件从创新产品的评价、市场准入、推广应用等给出一系列解决方案,目的就是为各类初进市场的创新产品提供包容和充分的市场竞争机会,切实发挥好市场对创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