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纵深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中可以预见,对接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都市农业,在全国各地将迎来重要发展机遇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都是必然趋势,二者应互促共融,不可偏废。乡村振兴的根本出路在于统筹城乡融合发展,而以功能多元、形态融合、高质量发展为特征的都市农业为沟通城乡架起了一座桥梁。都市农业能够打破地缘与体制壁垒,促进科技、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同样也可以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但是,目前我国都市农业尚处于探索发展的初期,普遍存在产业规模较小、产业层级较低、功能拓展不足、先进技术成果集成示范力度不够、经营主体带动能力不强、各地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且产品质量和品牌化水平有待提升。为了“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协同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急需理清发展都市农业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和机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一是强化都市农业融合创新,提升都市农业对乡村振兴的支撑能力。引导科研院所、都市农业园区及农业龙头企业开展产学研融合创新,支持都市农业学科群重点实验室建设及重大任务协同攻关,重点突破都市农产品供应链溯源与区块链技术、生境构建与智能控制技术、都市园艺作物种苗工厂化生产技术、现代高效节能种养技术等制约都市农业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加快推进都市农业探索实践,依托都市农业园区促进乡村系统要素整合,通过组织方式创新促进乡村经济社会结构优化,通过农业功能拓展促进乡村功能与价值提升。积极探索要素融合、人才融合、理念融合、技术融合,融出更高的社会生产力、更好的社会生产关系、更美好的城乡生活和更丰富的产业新业态,推动都市农业发展由一产主导向三产融合转变。加快都市农业技术成果推广转化,首先在大中城市郊区开展都市农业试验示范,带动城郊乡村依靠科技进步和区位优势率先实现全面振兴。
二是扩增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因地制宜优化都市农业产业布局。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整体功能,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合理优化城乡布局,为都市农业发展创造更大空间。统筹城乡融合发展,优化城乡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城乡通达的路面网络,畅通都市农业连接城乡的通道。提升物流体系综合能力,整合物流设施资源,盘活供销、邮政、物资储备等领域的物流设施,推动供应链物流、城乡统一配送等现代物流业发展,为都市农业特色农产品流通提供保障。以城市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乡村优势资源为依托,因地制宜开发农业文旅产品,发展创意和体验农业经济,不断丰富都市农业新业态。对接城市消费结构,加快农村电商提档升级,推进绿色安全的特色农产品上行,发展定制农业,推动消费升级和消费分级。
三是完善支持政策体系,强化都市农业发展保障。建立健全适应城乡融合发展的乡村治理政策体系,建立多部门协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都市现代农业工作推进机制。加大对都市农业新业态的支持保护力度,重点创新完善配套的用地、税收、金融、人才等支持政策。拓宽都市农业投融资渠道,积极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向都市农业,通过资产入股激励农民参与投资,通过税收优惠吸引企业落户,通过信贷合作引导金融机构支持都市农业产业发展。将都市农业作为重要产业组成部分纳入各级政府“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总体布局,列入城乡发展规划,坚持“多规合一”,优化空间布局,科学配置和全面部署区域内相关资源、基础设施。明确都市农业发展方向、路径和特色,设立重点项目库,以都市农业为引领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四是延伸都市农业产业链,创新连农带农机制。聚焦都市农业产业化,坚持市场导向,建立健全生产、产业、经营“三大体系”,构建完整的都市农业产业链。按照产业链部署都市农业创新链,提升农业价值链,示范带动农村居民增收致富。壮大都市农业经营主体,重点扶持并规范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和龙头企业发展,发挥企业示范带动作用。按照“企业引领、连农带农”的发展思路,创新订单农业、“底薪+效益提成”“底薪+产量提成”等运营模式,密切企业与农户的利益链接机制,在让农户分享更多红利的同时充分调动农户参与经营的积极性。培育都市农业新业态,依托科技园、示范园、创业园等各类园区,提升平台聚集效能,坚持“三园同建”,吸引聚集农业、加工、文旅、人工智能等各类创新创业主体投身都市农业,加快形成全产业链融会贯通,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农村发展新格局,打造都市农业带动型乡村振兴样板。
(作者系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