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1月16日 星期四
三江归东村:野葡萄变身“金疙瘩”
本报记者 刘 昊

    脱贫攻坚一线见闻

    群山蜿蜒,层峦叠嶂,进村道路依势而建。驱车前往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同乐苗族乡归东村,一路杉木高耸,坡急路窄,“九转十八弯”。

    “葡萄的冬季护理可不能马虎。给葡萄施肥要用环状施肥的方法,每一株要用100斤的腐熟农家肥。”1月8日,在归东村高盘葡萄园,科技特派员居军成挥起锄头,翻松泥土,指导脱贫户李红辉将鸡粪撒在果树垄沟下。

    2016年大学毕业回乡创业的李红辉和父亲一起,通过不断学习和参加村里举办的种植技能培训,如今成为归东村茶叶和葡萄的种植大户。

    “你要是8月份来,山上漫山遍野都是葡萄。归东村种植葡萄已有百年历史,这里的葡萄籽少、肉厚、质嫩、汁多、味甜,去年卖到5元一斤。那段时间,天天有收购商打电话给我,根本不愁卖。”归东村党总支部书记龙秀昌说。

    海拔500多米的归东村地处高寒山区,是一个侗族村落,属于深度贫困村。这里以土山为主,每家每户都在房前屋后种植了山野葡萄。

    现在归东村野生葡萄远近闻名,以前却“捧着金疙瘩要饭吃”。在归东村,村民以一株100多年的野生葡萄树为母本,发展起了野生葡萄种植业,但是葡萄产量一直不高。

    原因在哪?“虽然野生葡萄的自然生长优势突出,但是村民们对病虫害的防治知识和科学的种植技术不了解,导致产量不理想。”居军成说。一开始,村民们甚至把肥料直接撒到泥土上,“有机物都挥发在空气中了”,这让他哭笑不得。

    而且,当地平均海拔高度较高,交通不便,商贩不愿意上门收购。村民只能肩挑背扛把葡萄运到县城卖,一路颠簸,到县城要烂一半,到手的也没几个钱了。

    条件虽然艰苦,但这几年路修好了,驻村工作队员、村干部和科技特派员一琢磨——既然归东村葡萄种植的历史悠久,品质优良,而且种葡萄不占地方,何不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把葡萄种植发展起来?

    说干就干。2017年,村里辟出了10亩葡萄育苗基地,建起了200亩山野葡萄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起了“架上葡萄、架下茶叶、茶下养鸡”立体综合种养模式,通过科技特派员搞起了栽培技术培训,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全村种植葡萄。

    寒冬时节的桂北山区,冷风凛冽。在归东村葡萄茶叶立体套种基地园,脱贫户龙丙德架起木梯靠在水泥立柱架上干得火热,手上的剪刀快速精准地在葡萄藤上划过,“施肥和修剪,是这个季节不能耽误的工夫。”2018年,凭借4亩左右葡萄和茶叶的收入,老龙一家脱了贫。

    从病虫害防治到施肥,从肥水管理到整形修剪,如今,归东村85%以上的葡萄种植户基本掌握了栽培技术。“以前,我们十天半个月必须来一次,现在,一个月不到都没有问题。”居军成说。

    产量有了,品质高了,销路就更关键了。龙秀昌与驻村第一书记蔡立一合计——村里与邮政公司合作,归东野生葡萄插上了电商翅膀,飞出了大山。为了葡萄保鲜,村里还向上级申请51万元资金建起了标准化冷库。“现在有了冷库,葡萄外销时送到客户手中依然鲜甜可口。”蔡立说。

    目前,归东村葡萄种植面积已达1300多亩,每年可产葡萄20多万公斤,产值达200余万元,覆盖贫困人口比例达100%。2019年,归东村整村脱贫摘帽,全村脱贫166户716人。

    “来,尝一尝我们的‘归东拉菲’。用我们归东葡萄酿出的葡萄酒口感香甜,口味不涩。”在自己的“葡萄酒窖”,李红辉邀请记者品尝自酿的野生葡萄酒。2017年,李红辉在享受到金融机构给予的10万元精准扶贫贷款后,潜心研究酿造葡萄酒的技艺。因为口感不错,葡萄酒还销往了四川、重庆等地。

    新年伊始,拿到营业执照的李红辉盘算着建起标准厂房,开设葡萄酒厂。“酒厂建成后,可以收购归东80%种植户的葡萄进行深加工,年产50吨葡萄酒,带动更多的乡亲们一起发家致富。”李红辉说。

    决胜脱贫攻坚,在三江,越来越多的贫困村像归东村一样,通过农业技术革新,为葡萄、油茶、高山鱼稻共生等传统产业注入新动能,给贫困群众增产增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成效。数据显示,2019年,三江共实现8381户36709名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8年底的12.65%下降到1.99%,为2020年实现整县脱贫摘帽打下了坚实基础。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