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1月15日 星期三
让院士工作站回归本真
本报评论员

    最近,湖北撤销近百个院士工作站的消息,被许多媒体点赞。据报道,有的院士工作站被撤销,是因为院士精力不够,主动要求取消合作;有的院士工作站被撤销是因为虚名无实,甚至纯为挂牌子、装门面、搞经费。

    撤销院士工作站,源于去年6月中办、国办发布《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要求。《意见》明确规定:“每名未退休院士受聘的院士工作站不超过1个、退休院士不超过3个,院士在每个工作站全职工作时间每年不少于3个月。”为贯彻落实《意见》,中科院随即要求院士报送受聘院士工作站的情况,并对超过规定数量的工作站积极主动纠正。

    院士工作站结合院士智慧与地方资源,是地方招才引智的重要手段。但过犹不及,有些地方偃苗助长,导致良莠不齐。去年曝出某院士在当选后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就建立工作站80多个。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根枝杈结几十个果,果子必然长不大。

    地方引入院士,初衷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带动高精尖产业发展。院士工作站还有利于依托单位承接课题,提高层次。但对于院士的过度追捧,也诱使地方政府和企业不考虑自身情况,盲目引入院士,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而是“一个萝卜几十个坑”,名为种植萝卜,实则倒卖萝卜。

    有些地方规定,院士工作站可以作为投标条件,便于拿政府项目。有企业不告知院士,就填上院士的名字、团队和证件去投标。还有一位院士刚当选,多家企业、研究所和大学立刻登门要建工作站;该院士建了几个站后发现,有些方向不符合其专业,有的合作单位只为要一个院士名号。

    以上情况绝非个例。地方重视人才,重视科技的迫切心情值得肯定,但重视人才不等于“尽量引入院士”。院士科研水平不俗,但不一定是解决问题的最佳人选。对院士盲目崇拜,无益于让资源流向该去的地方。依托单位和院士理应互相考察,有了助力科研、造福地方的项目再合作。院士这块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未来,地方对院士工作站数量管控的同时,也应引入精细化管理,比如核算成本,拒绝简单砸钱,省去重复置办硬件和不必要的迎来送往,将经费集中于有产出的科研攻关;还应建立详细的责任体系,明确专家、企业和政府各方责任,保障工作站生机勃勃地运作,设立退出机制等。湖北省出台规定,连续两次考核不合格的院士工作站,予以摘牌,值得借鉴。牌子能挂,也要能摘,清理不合格的院士工作站,有助于纠正学界的功利、浮躁风气。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要求,院士专家“兼职要与本人研究专业相关,杜绝无实质性工作内容的各种兼职和挂名。”任何牵扯利益往来的合作中,学界大咖都应以高标准要求自己,拒绝学术声誉简单变现。应该看到,绝大多数院士是自律的、务实的,此次撤销工作站,许多院士为之拍手叫好。让院士们继续以身作则,带头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这也是院士工作站的本真。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