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
单只电池成本降低1.68元,节约能源40%以上,整条生产线却仅寥寥数人……科技日报记者在浙江湖州长兴新能源小镇看到,由天能集团自主设计的多种自动化装配生产线,是该集团开展自动化、生态化等技术融合最直观的呈现。
“当地铅蓄电池产业曾一哄而上,企业最多达175家,污染问题随之暴增。”天能集团研究院院长郭志刚回忆说,公司由此决心加强自主研发,投身绿色智造,得以从传统的动力电池供应商跻身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
通过坚持研发占据市场高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天能集团在湖州企业中不是个例。位于长三角腹地,湖州市生态、区位及交通优势持续叠加,近年来更致力于科技创新撬动“两山”理念高质量转化,创新发展后劲十足,正步入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期”。
从传承千年的善琏湖笔,到改革开放后诞生产学研合作的“德清模式”,再到如今“时装看巴黎,童装看织里”的小镇传奇以及德清地信产业实现“无中生有”,根植在湖州土壤中的创新基因,正结合新时代的内涵孕育出更多成果。
笃定专业化:育强企业步履铿锵
年均20项新产品的研发计划要提上日程,随着订单不断,产品供应量已逼近设计产量的极限……新年伊始,浙江久立特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苏诚却闲不下来。
“迫于国际产品的竞争压力,2006年全面攻坚国产化替代后,我们更加注重特材管道这一细分市场,已有17项产品实现国内首创。”苏诚告诉记者,在政府部门的协调下,公司每年可获得3000万元以上的经费支持,近几年研发投入年均保持在1亿元左右。
“若不育强企业这一创新主体,可持续发展便无从谈起。我们对此采用多层次、分阶段、递进式的培育体系。”湖州市科技局局长王志芳介绍,2019年湖州出台新政,对新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给予30万元财政奖励,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50家,新培育了省科技型中小企业659家。
在成立仅半年的湖州南太湖新区,其生物医药产业园已集聚了相关企业230家,企业尤为专注细分领域,一批产品已填补国内空白。不久前,由美奇医疗投入市场的实时动态血糖仪迅速热销,打破了此前该类产品被国外品牌垄断的局面。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能级平台的支撑,湖州着力将南太湖新区打造为全国‘两山’理念转化实践示范区。”王志芳表示,湖州创新平台建设突出专业化,在所有区县已实现省级高新区全覆盖的同时,创建培育了9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2019年新增且运行了91家专业化、垂直化的众创空间,发放众创空间专项补助资金达1000万元。
2019年1月至11月,湖州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2%,为浙江省第一,此外,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46.3%,在省内也遥遥领先。
提升新高度:立足长三角增强综合能效
作为现代产学研合作“德清模式”的诞生地,2010年以来,湖州坚持举办一年一届的政产学研合作大会,政产学研合作结出累累硕果,为湖州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2019年,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湖州市第十届政产学研大会“长三角元素”尤为凸显——湖州市科技局分别与上海交通大学、安徽大学等7家高校签订《共建技术转移中心协议书》,以此加快长三角科技创新资源互联互通。
“去年12月公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上,提出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湖州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绿色已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底色。”王志芳告诉记者,传统产业在当地产业结构中占据相当比例,湖州正着力推动绿色工厂、绿色车间的普及。
“我们积极打造天能‘闭环’经济模式,建立了浙、苏、豫、皖四大循环经济产业园,实现了铅酸蓄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的绿色生产与资源循环。”郭志刚说,基于提高产品比能量、无害设计、绿色制造、寿命跟踪及循环利用的综合考量,集团已开发、形成了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绿色智能制造技术。
2019年12月底,科技部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监测报告2019》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9》,在分类评价中,湖州位列19个支撑绿色发展型城市首位。
当前,湖州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机遇,准备加快引进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来湖州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等科技创新载体,补齐短板,为区域创新汲取更多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