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1月14日 星期二
从荒诞论文看学风之忧
本报评论员

    近日,一篇7年前发表于某核心期刊、阐述“导师的崇高感和师娘的优美感”的学术论文引起围观。虽不乏文采和创意,但通篇溢美之词看不出与作者要论述的“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有什么关系。

    如此荒诞的论文能够出炉,首先反映出写作者对学术研究缺乏起码的尊重。学者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总能引起吃瓜群众的好奇和嗤笑。不论前一段网上流传的“亚当是亚洲的当,夏娃是夏国的娃”,还是这次的“崇高感和优美感”,如果作为个人私下的言论,就算荒诞,也还能说是一家之言或者博众一笑。然而,如果要作为学术论文写出来,并且理直气壮投往核心期刊,只能说其治学态度与严谨务实相去甚远。

    如此荒诞的论文,居然被堂而皇之发表出来,反映出刊发者没有履行好把关职责,有损学术期刊作为学界公器的声誉。核心期刊是各学科的主要期刊,要探讨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和新学说,要容纳最有价值的科研信息,代表学科发展的最高水平。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应该是严肃的。“崇高感和优美感”论文却让人怀疑,核心期刊是否真的尊重自己学界公器的身份?

    如此荒诞的论文,在发表后居然平安无事、无人质疑,而且长达7年之久。这一点其实更让人忧心。高水平期刊,怎么会发表一篇无需调查就可判定学术性不足的文章?高水平期刊,主编怎么会不关心日常运作,以至于搞不清发表些什么内容(主编为此引咎辞职)?高水平期刊,读者怎么会对一篇低水平文章视若无睹、七年不痒?而在我国众多期刊上,还有多少同样没价值的论文,只因不够奇葩而未走进公众视野?对这些问题,由不得人们疑虑重重。

    学术期刊长期落后,与我国作为最重要的科研论文产出国之一的现实情况严重不匹配。2017年中国第一作者SCI论文数,占SCI全部论文的21.9%;而中国SCI科技期刊却只占SCI期刊总数的约2%。国产期刊越粗劣,高质量论文越不愿在国内发表,期刊越发自甘落后、安于平庸……假如出现这样的恶性循环,对我国学术期刊来说,其后果是什么,无需赘述。

    “崇高感和优美感”论文事件之后,该核心期刊编辑部的撤稿声明是一个及时正确的表态。但事件不应止于此。值得学术期刊界反思的是:在呼吁中国科学家多支持自家期刊的同时,我们学术期刊是否也应该有所作为,切实履行把关职责、维护学界声誉、提升专业地位?

    这起事件,表面是个闹剧,却反映出在各个环节存在的深层次学风问题。优良学风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学术共同体的每一分子都有义务为之尽力。学术期刊是学界交流的重要平台,在学风建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希望学术期刊从业者以这起闹剧为戒,真真切切负起责任来,能够彻底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也希望学者们乃至全社会都能积极关注、共同监督,合力打造更高质量、更令人满意的国产期刊。

    愿这个偶然的荒诞事件,唤回期刊与学者们的初心,成为建设优良学风的一个新起点!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