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7日 星期二
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扎堆涌现
福建农林大学耕创新田育新农人
本报记者 谢开飞 通 讯 员 曹佳奕 陈 旻
福建省科技特派员林文雄(左二)在东庄生态休闲农场指导南瓜修剪、水肥管理等。受访者供图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当前阻碍乡村发展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才和技术的欠缺。科技特派员要通过帮扶,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初冬时节,位于福建莆田秀屿区的白山村百草园中药基地,负责人黄文章正指导农户通过覆盖干草、地膜等方式,为药用冷香玫瑰等中草药保温,“气温不断降低,还需要防虫害、施冬肥,为来年高产做准备。”黄文章说。

    在福建省科技特派员、福建农林大学林文雄教授团队的帮助下,这片原先贫瘠的抛荒地,变身为一座充满生机的现代化农场,接待了上千名中小学生开展自然教育与科普学习;黄文章也从一名村支书,成为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

    福建农林大学党委书记严金静说,农业人才是科教兴农战略的重中之重,目前,学校正紧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大局,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选派包括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高端人才组成的科技特派员队伍,通过构建一批优势特色创新平台集群,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创新型人才,为全国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事业提供坚实的人力基础和保障。

    携手田秀才,让科研接上地气

    在武夷山燕子窼优质高效生态茶园示范基地里,这片茶园已基本实现了无肥无药,常有鸟类、蜻蜓、蜘蛛等光顾。奥秘在哪?

    “等到每年的3月底,将油菜埋入土里,就能转化成绿肥供给茶树。”武夷山市首席岩茶厂厂长杨文春揭秘,由福建省科特派服务团队、福建农林大学根系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廖红教授团队带来了新技术,并指导农户采取套种油菜、大豆和物理防治病虫害等措施。

    中国茶叶种植规模世界第一,但国内茶园普遍存在养分效率低、水土流失等问题。作为国家万人计划专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廖红及其团队长期从事作物养分高效根系遗传改良工作,提升土壤健康水平。在这一研究的指导下,该团队培育适合福建酸性土壤、具有绿肥效果的大豆,在福建省示范推广茶豆套种的绿色栽培模式。

    “当前,农业科技面临着农民文化水平有限、基层技术人员少等问题,各大涉农高校亟须培育一批扎根乡土的技术能人,为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持续造血。”福建农林大学副校长郑宝东说。

    今年3月,福建农林大学联合武夷山市共同成立福建省首个茶产业研究院——武夷山茶产业研究院,聘请廖红担任研究院院长。依托该平台,廖红团队针对茶园土壤酸化、茶产业集约化等问题展开攻关,还培育了如杨文春、刘金龙等一批让农民信赖的田秀才,让科研接上地气。

    如今,通过创建的茶树优质高效生态栽培模式,廖红在福建省武夷山、福安、安溪、南靖等地建立了多个生态茶园示范点,示范面积累积逾万亩,辐射面积超过10万亩,组织培训农技人员1000多人次,农民2000多人次。

    组团帮扶,新型职业农民助力乡村振兴

    “农场产出的玉米皮薄汁多,脆甜可口,可以像水果一样生吃;而南瓜口感粉糯香甜,味道类似板栗,在市场上深受消费者青睐……”莆田市东庄生态休闲农场负责人陈国贵喜笑颜开,这批特色农产品一上市,就在电商平台被抢售一空。

    “以前遇到技术难题只能发愁,如今有了专家团队,我也能亲自上阵指导农户。”陈国贵说。他口中的专家团队,正是由福建农林大学林文雄教授领衔的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当前阻碍乡村发展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才和技术的欠缺。”林文雄认为,科技特派员要通过帮扶,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为此,依托福建农林大学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林文雄带领一批常驻式的科技特派员团队来到莆田。“与以往‘单枪匹马’作战的科技特派员不同,东庄农场依托秀屿区乡村振兴研究院,建成全省首个高校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基地共有9名科技特派员参与建设,他们涉及作物栽培学、农业生态学、林业生态学等多个专业,积极探索科技服务长效机制。”林文雄说。

    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该农场积极引进国内外农作物、果树新品种,正逐渐发展成为兼具休闲旅游、养生度假等多种功能的现代农业园。不仅如此,该农场还在全区率先采取“村集体+公司+农户+高校科技特派员”模式,流转盘活闲置土地,破解土地流转难、村集体增收难等问题,目前已吸纳20 多个农户加入。陈国贵、黄文章等人也从原先小农户,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

    “目前,团队已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培训和科普宣传,指导了220多人次。”林文雄透露,下一步,该团队还将针对秀屿区各镇基层干部、种植农户等,开展农业种质资源、栽培技术、农产品销售等系列培训班,为当地乡村振兴汇聚“智”力量。

    打造网红地,孕育扎根乡土的乡创客

    田野上,种植着成片的瓜蒌、三叶青等中草药;温室大棚里,灵芝在泥地里“冒头”……位于福建邵武的国家级星创天地南武夷药博园,已然成了中医药健康旅游的网红地,还孕育了一批扎根当地的乡创客,带动闽北区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单一的产业、闲置的瓜蒌棚架、低下的经济效益……早前,邵武市创新瓜蒌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欧阳明还曾为此烦恼。如今,在入孵南武夷药博园星创天地后,该合作社在创客导师、福建省科技特派员、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副教授邹小兴的指导下,充分利用闲置瓜蒌棚架,栽种了40亩从台湾引进的百香果新品种,为合作社带来了22万元的利润。

    “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作为科技特派员,我们要吸纳更多返乡农民工、大学生等创新创业,将讲台搬到一线,把经验落实到农户最关切的问题上。”邹小兴说。为此,他积极推进福建农林大学与邵武中药材产业对接,建设高校校外教学及见习基地,建成一座能够容纳百人的农民田间学校。

    依托南武夷药博园星创天地,邹小兴等专家转化和推广立体套种、滴灌等新技术,并开展中药材初加工、储存等技能培训累计200余人次,为闽北区域培养了如欧阳明、杨林昌等一批中药材乡创客、土专家;先后完成大学生实习见习与实训14批共1600余人次,推动了福建省中药材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

    严金静表示,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将紧紧抓住培育高素质农林人才这一核心,以科技特派员牵头打造的一系列区域创新平台为载体,集聚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向乡村流动,形成一支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为新时代我国和福建省“三农”事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