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制作:韩宁 |
科特派20年
王迎霞
王永利穿上雨裤跳进鱼池,用一口近乎播音员的普通话指挥农户收网。身材颀长、音色饱满、黑边眼镜,怎么看,他都不像个“养鱼的”。
然而,拥有硕士学历、身为高校教师的他,又在扎扎实实地养鱼。他一手创办的渔业公司,目前已流转土地2000多亩,在宁蒙两地建起3个养殖示范基地。
“是科技特派员这个角色将我的人生串了起来。”王永利说。
前不久在北京召开的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总结会上,王永利等4人代表宁夏受到通报表扬。他还有更大的梦想——通过自身的示范带动,让更多农户转变观念成为专业养鱼人,从而推动整个行业发展。
“我这辈子就爱养鱼,也就干了这么一件事。一个人只有真正知道该做什么,才会生出无限动力。于我,于他们,都是如此。”10年科特派生涯,这是王永利最深的感触。
不一样的鱼池,不一样的他
全然没有鱼虾的腥味。王永利的鱼池和他本人一样,亦颠覆常人想象。
走进繁育车间,涂在池壁上蓝莹莹的漆,让人想到了安静温馨的医院。而在双层膜温棚,抬头是浅蓝色的穹顶,又仿佛看见了碧空如洗的天。
“蓝色是海的颜色,这层专门的水产漆是为虾苗淡化标粗做准备的,还可以防渗漏。”王永利又指向不远处,“你再去摸摸那膜,双层的,漂亮又实用,鱼虾到了冬天根本不用担心被冻着。”
是的,在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生命科学技术系任教的王永利,总能搞到最时兴的水产养殖设备。
一切都源于兴趣。
1988年,王永利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后当了老师,他最喜欢带学生深入基层。就在这个过程中,他看到了宁夏农户在养殖技术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
有件事对王永利触动很大。
上世纪80年代末,他带学生在永宁县鹤泉湖一家养殖场实习。看养殖场产量不高,他便找到厂里的技术权威,说打算帮他们做一个亩产1000斤的鲤鱼项目。谁知对方满脸怀疑:“王老师就吹吧,照你说的,那鱼岂不是把池子铺满了?”
他有所不知,当时王永利在学校试验养殖鲤鱼的亩产量已经达到了3000斤。
王永利告诉他:“我帮你用肥水技术培养浮游生物,鱼苗从很小长到一寸根本不用喂,不像你们每天要撒3次豆浆,一拉网还经常没鱼。”
对方依然不信。最后,王永利说服对方让自己先试,结果大获成功。于是农户们纷纷开始传言——王老师培养鱼苗不用喂,喝水都能长!
“农户对基本养殖技术很欠缺,更缺思想观念。技术可以扎扎实实学,但如果对行业发展认识不到位,就不可能寻求新的突破。”王永利觉得自己有很多事可做。
2009年,他被石嘴山市科技局聘为科技特派员,同年创建了宁夏泰嘉渔业有限公司。10年间,他以带动农民增产增收为前提,以调整生态水产养殖结构为方向,为宁夏生态高效渔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诸多尝试。
养殖户都夸他是个能人
万古奔腾的黄河蜿蜒流经宁夏,这里的渔业依靠母亲河进行自流灌溉,水产资源丰富。然而当前仅是农户自发形成市场,且水产品种单一,养殖效益低下。
如何提高现有鱼种品质?怎样向农民推广?这成了摆在王永利面前的首要任务。
“所幸我是个不安分的人,愿意尝试新鲜事物,不然经历了那么多挫折,估计早就打道回府了。”他笑言。
记者来到王永利位于石嘴山市平罗县养殖基地的时候,他正在安排明年的加州鲈鱼养殖计划。这在宁夏属新鱼种,市场前景向好,他考察了好几年,去年试养比较成功,打算扩大规模。
这些年来,王永利不断尝试新品种养殖技术试验,个中艰辛,冷暖自知。
刚开始在温棚试养鲈鱼,起初鱼儿长势非常好,但到了后期控制不住开始发病。其实,真正的病因是粪便沉淀导致池内溶氧过低,但当时他并未意识到这点,先是将鱼搬到流水槽去养,过了一个月出现同样的病因后,他又将它们送到远在内蒙古养殖基地的温泉池。
3次折腾下来,几乎全军覆没,可王永利没怎么难过,因为他终于掌握了这门养殖技术。
靠着这股韧劲,他先后引进俄罗斯鲤鱼、南美白对虾、澳洲龙虾、罗非鱼、斑点叉尾鮰、黄河甲鱼等10余个新品种,推广新技术8项,并在对虾淡化育苗、成虾养殖、鲫鱼工厂化繁殖、甲鱼人工繁殖等方面形成了技术规范。
大家都夸他是个能人,但王永利认为自己和别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更懂得钻研,除了新技术,还有新式“武器”。
在他的养殖场,变频式增氧机、智能溶氧监控等随处可见,农户使用起来也得心应手。他还在宁夏率先引进国内最先进的物联网水质智能监控设备,既降低了劳动生产成本,又提高了池塘养殖安全性,辐射带动全区10000余亩设备应用。
“我们推广新技术,就是要让农民少走弯路,让宁夏渔业现有品种和养殖方式得到改变。这也是公司下一步结构调整的方向。”王永利说。
谋大事:组建全区产业联盟
都说十年磨一剑。加入科特派队伍整十年的王永利,他的“剑刃”已露锋芒。
初冬,暖阳透过温棚斜铺在水面上,构成一幅岁月静好的画面。正准备张网捕鱼的农户看见王永利来了,纷纷起身请他操作。
“王老师水平高,撒网这活儿得他来。”说起王永利,年轻的杜文华打开了话匣子。也难怪,这些年他跟着王永利干,如今每亩鱼池的收益从千元左右达到了四五千元,这在以前都是不敢想的事。
致富的农民岂止杜文华。
王永利的泰嘉公司吸纳固定就业工人35名,季节性就业人数达75人次,直接带动周边农户500余户,间接带动1500余户,人均年增收达8000元以上。
注重以科研项目助推产业发展的他,积极与区内外科研院所合作,探索解决宁夏水产新品种养殖、盐碱地渔业利用及稻鱼综合种养模式等技术瓶颈。
“公司发展一年比一年好,但我清楚我们还差得很远。”王永利摆摆手。
他的谦虚遮掩不住成绩的光芒。
国家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国家星创天地、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公司近些年各种授牌就达10多个。他本人也获得了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一等奖、自治区级优秀法人科技特派员、石嘴山市最美人物等多项荣誉。
“个人得再多奖没用啊,这个行业不吸引年轻人,说明我们还是没有做好。我也经常在反思,你到底能做到什么地步?你怎样才能培育出自己的血液?”一直平静的王永利突然激动起来。
在他的带动下,儿子也跟着他一起养起了鱼。他想把更多有共同愿望的农民尤其是年轻人带入这个行业,形成养殖规模。王永利的理念始终如一:只有抱团和分享,宁夏渔业才能发展。
最近,王永利又在谋划一件大事,那就是把全区养殖大户联合起来,组建一个产业联盟。
“大家各有资源,但都在重复干同样的事,这不利于产业发展,也不利于带动农民。”推动整个行业进步,王永利希望自己能再做点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