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科技资源 支撑创新发展
说到国家菌种资源库,普通人可能会觉得比较陌生。但事实上,公众平时关心的食品安全微生物检测、微生物肥料生产、疫苗病原菌检测评价、食用菌菌种选育等都离不开它。
“保藏好菌种资源,用好菌种资源,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科研工作。”国家菌种资源库常务副主任张瑞福说。国家菌种资源库是由科技部、财政部支持建设的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之一。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指导下,整合了9个国家级专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资源,建立在线共享服务系统,面向社会开展资源共享服务。
实物资源共享、菌种鉴定、菌种保藏……通过15年的稳定支持和持续积累,截至2018年,库藏资源总量达235070株,备份320余万份,其中可对外共享数量达150177株,分属于2484个属、13373个种,涵盖了开展科学基础研究的典型微生物菌种资源和国内微生物肥料、微生物环境治理、食用菌栽培、疫苗生产、药物研发等应用领域的优势微生物菌种资源。
服务用户近万家 有效支撑行业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增强,国家菌种资源库共享服务范围和数量不断扩大,每年服务的近万家用户中,企业用户占比55%,涉及种植业、养殖业、食品、医药、石油、冶矿、检验检疫等多个领域,用户范围覆盖全国,特别是在生物产业较发达的华北和华东地区共享服务频次更高。”张瑞福说。
通过强化库内菌种资源开发应用与分析挖掘利用,国家菌种资源库在共享服务上成效日渐显著。疫苗安全事关千家万户,疫苗临床血清抗体的检测是确证疫苗是否有效的最直接途径。疫苗免疫血清检测普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检测,但该类方法只能检测抗体的总含量,无法将功能性抗体甄别出来。据专家介绍,对脑膜炎球菌疫苗及肺炎球菌疫苗,宜采用杀菌抗体或功能性抗体检测来评价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为此,资源库建立了针对肺炎球菌多糖疫苗血清功能性抗体检测的调理吞噬及多重调理吞噬实验技术,可用于肺炎球菌疫苗的临床血清质量评价。
吗替麦考酚酯是一种新型免疫抑制剂,用于心、肾移植排异和免疫性疾病如狼疮性肾炎、血管炎等疾病治疗。但由于进口价格昂贵,限制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器官移植患者的使用。同样是资源库发挥其独特优势,为该药物的研发提供菌种实物共享、开展遗传选育等相关工作,成功实现了该药物的自主研发和生产。2009年,国药集团川抗制药有限公司的吗替麦考酚酯分散片正式投产。2016—2018年实现销售收入4851.77万元,利润1111.35万元,税收582.21万元。
育成食用菌新品种 科技扶贫显成效
食用菌因营养丰富、口感鲜美,成为不少家庭日常餐桌的必备菜。但鲜为人知的是,菌种选育问题,长期制约着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资源库依赖自身资源优势,开展了“食用菌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技术与广适性品种选育”研究,重点突破食用菌种质资源精准鉴定评价和高效育种两大技术瓶颈,创建了菌种与信息同步的种质资源库,使育种周期由原来的5—7年缩减到3年。育成了适合我国园艺设施条件生产的平菇、金针菇、毛木耳等广适性新品种31个,在全国19个省(市、区)推广后,近3年累计新增利润129.45亿元。
“此外,资源库还利用库藏丰富菌种资源优势,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组织下,积极为贫困地区食用菌种植户提供菌种筛选、种植培训和技术咨询等服务,效果非常明显。”张瑞福说。
以河北省阜平县为例,食用菌种植是该县扶贫工作主导产业之一,有7家食用菌扶贫企业以及50余个百亩以上园区,食用菌种植覆盖到13个乡镇的96个行政村。针对其新品种短缺、菌种扩繁技术不稳定以及废弃菌棒的低资源化利用等问题,资源库组织专家实地调查,筛选出符合当地种植条件的香菇、黑木耳等3个新品种进行生产推广,开展种植企业和大户培训150余人次。目前,全县食用菌产业年产量每年可达3.2万吨以上,辐射带动农户8600余户,其中贫困户3200户,户均增收2万元左右。此外,还形成了对周边剑河县、紫阳县、黔南州贫困村、舟曲县等村县的辐射带动效应。